通过写教案,教师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在教案中反思时间安排,以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语文课程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课程教案篇1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学习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默读、速读、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会画、注关键词语,快速筛选信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难点:
1、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
2.自读点拨法。引导学生精细阅读,深入细致地探究文意,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搜集整理有关作者情况。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多媒体播放《童年》,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社戏》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心情。
2、作者介绍及题解:
(1)鲁迅家乡:浙江绍兴
(2)评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课文体裁: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及怎样阅读小说的方法简介。(文字课件展示,教师边展示边讲解。)
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4、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词语,认读字音并检查对词语的理解。
1、正音:
归省、行辈、掘、钳、惮、絮叨、伊、撺掇、凫水、驳回、篙、橹、潺潺、脊、舀、瓢、踱、撮、桕树、楫
2、词语解释:絮叨依稀自失弥散旺相缥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3)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进入自读状态)
——学生自读完成后,汇报;教师归纳明确:
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1)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2)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3)详写的是: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是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4)三个部分:
一、(1— 3段)盼看社戏;看戏前
二、(4-30段)去看社戏;看戏中
三、(31—49段)怀念社戏。看戏后
看戏中:(4—16)看戏前的曲折(17—21)看戏时的情景(22—30)看戏后的欢乐
(以上从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答: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为什么说平桥是我的乐土,具体表现有哪些?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2)“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3)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4)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4、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答:
(1)看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2)这样写既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又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本篇题为“社戏”,为什么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交代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五、拓展延伸
师: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生发言交流。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师结束语。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七、布置作业: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八、板书设计
社戏
一、(1— 3段)盼看社戏;看戏前
二、(4-30段)去看社戏;看戏中
三、(31—49段)怀念社戏。看戏后
看戏中:(4—16)看戏前的曲折(17—21)看戏时的情景(22—30)看戏后的欢乐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一)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教师: “好戏”“好豆”连续两个“好”字可见“戏和豆”非同一般,究竟豆好不好吃,戏好不好看呢?
学生反复阅读,讨论。寻找答案。
讨论结果:
戏:不好看。
.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一个也没翻,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索性坐在交椅上唱的老旦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仅此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我”也“忍耐地等”。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刻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是乏味的。
豆: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证。况且,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带有泥土气,缺少调味品的豆,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
(二)教师: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寻求答案。
讨论结果:
并不是“戏好”“豆好”,而是人好,景也美.
语文课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2、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对比阅读法、“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时代背景,分析战国形势图)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抗张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课件展示作者、作品)
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2篇)、书(18篇)、表(8篇)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三、课文说明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的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人物合,一类是将处于同时期并在事件上密切的人物合《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后者
战国时期(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赵国大事纪年表:(小黑板展示)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
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
渑池之会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写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2、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人物思想性格(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蔺相如:赵国宦官首领缪贤门下的食客,地位卑微
廉颇:赵国良将,屡立战功,位居上卿,以勇闻名
完璧归赵
背景
①秦要求:以十五城换璧
②赵犹豫不决,进退两难:a)送璧入秦可能被骗,得不到城池
b)若不送璧,可能会使秦王生气,进攻赵国
③缪贤推荐相如出使
④相如主张送璧入秦:a)秦强赵弱,不得不答允秦国
b)宁可让秦承担理亏之过,亦不可被秦国找到进攻的借口
⑤相如自荐出使,并言若不得城,必完璧归赵
⑥赵王派相如出使
经过
秦王无意赏城
无礼:只在章台接见相如,礼节傲慢
失信:秦王把璧传给美人和侍从观赏,没有提赏城之事
相如妙计取壁
假称璧有瑕,把璧骗回
怒斥秦王无礼,持璧倚柱而立,以同归于尽作要胁,令秦王不敢强夺
勇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拖延时间
派随从换上平民服装,由小路把璧带回秦国
相如陈词
指斥秦历代君主皆不守信约,故已把璧运回赵国
要求秦国先割城,赵国才交出璧
愿以死谢罪
结果
①秦王明白即使杀相如,亦不能得到璧,反而断绝秦赵的友好关系,所以厚待相如,放他回国
②相如被封为大夫③秦不予赵城,赵不予秦璧
渑池之会
背景
①秦王约赵王于渑池相会(秦王对完璧归赵一事仍怀恨在心,要悔辱赵王)
②赵王害怕强秦,不愿前去
③廉颇和相如皆主张赵王应约,否则会表示赵王软弱胆怯
④廉颇部署:a)赵王三十日内未返国,立太子为王,打消秦王要胁赵国的念头
b)在边境集结大量军队,防秦进攻
经过
①秦王请赵王奏瑟,令御史记下此事,相如以性命胁迫秦王击,令御史记下
②秦臣请赵王以十五城给秦王祝寿,相如请秦王以咸阳城给赵王祝寿
结果
①秦未能在外交上占上风,让他们离开②相如功劳,被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
背景
廉颇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相如出身卑贱,只因口舌之能,却被拜为上卿,故对相如有所不满,更扬言要辱相如
经过
①相如于朝会时常诈病,不愿与廉颇排座次
②远远看见廉颇,便令车绕路离去(因为相如把国家大事放在私人恩怨之前,他明白将相不和,赵国必亡的道理)
③廉颇知道相如苦心,自觉惭愧,负荆请罪认错
结果
两人和好,成为刎颈之交
主旨:赞扬蔺相如机智勇敢,大智大勇、胸襟阔大、顾全大局的品德,以及廉颇忠心报国、勇于改过的崇高品格(板书)
五、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以及章节,精心研读课文
2、用500字左右描绘本文的故事情节,文体不限
第二课时
一、研析课文,边归纳边讲解重点词句
1、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①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之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的“修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2、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见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
①记载会见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笔一挥,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要“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国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须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王君臣对比,赵国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国君臣对比,秦国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②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用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③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是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二是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3、“负荆请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负荆请罪”这故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对比反衬手法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反衬蔺相如的见识超人一等
二、分析文章选材特点(课件展示文章结构)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第一部分(1、2段)介绍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这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之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是忌惮廉颇之勇,介绍廉颇,既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313段)完璧归赵
(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
第三部分(1416段)渑池之会
第四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和好”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板书)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第三课时
一、围绕课文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2、各组依次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尽可能全组参与,注意人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师生评议各组表演
4、总结:思考蔺相如、廉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板书)
蔺相如:机智勇敢、忠心报国、胸襟阔大、顾全大局、
廉颇:忠诚献策、勇武有功、忠心报国、勇于改过
5、各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为例,说说课文在运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组分别讨论,将讨论结果汇总
7、各组请一位代表交流本组讨论结果
二、教师总结,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和好的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3、选取典型事件(前面已总结)
第四课时
一、查阅讨论,归纳重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先由学生提出文中不懂的词句,并由学生先解答,最后教师更正
3、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课件展示)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b.一词多义
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二、对比阅读
1.发放《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资料选段,学生自行阅读
2.分析: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解说:对比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阅读消化可在课上完成,分析写文章可放在课下完成)
语文课程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的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三: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的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语言,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五: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课后反思:
省略
语文课程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a、o、e,配有一幅图画。
图中,一个小女孩在唱歌,她张大嘴巴发的声音“啊”提示a的音,小女孩的头部和小辫子构成的图形提示a的形。一只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鹅在水上游,“鹅”提示e的音,鹅在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调符号和a、o、e三个单韵母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a、o、e的书写格式及笔画笔顺。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e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要求
1?学会a、o、e 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o、e
的音。
3?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三、教学准备
配合学习a、o、e发音的录音带;a、o、e及带声调a、o、e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形。
(二)认识声调符号,学习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a、o、e的发音方法和韵母带调一口呼是重点。
(二)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给同学们读一个小故事,喜欢吗?教师先读一个带有注音的有趣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自己就能阅读注音读物了,以后学习、学习普通话都离不开汉语拼音,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教读儿歌:
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学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3、看图讲故事(依据课本插图教师编讲),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单韵母a
1?看图引出单韵母a,板书“a”。
2?教师示范发a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讲解发音要领,并做示范。嘴张大,舌头居中,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不圆唇),发音过程中口形不能变动。
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学生反复练读。可以利用插图,借助“啊”读准a的音;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张大嘴巴a a a。
3?再引导学生看图:小女孩的头部像a的形,小女孩张大嘴巴发的就是a的音。教儿歌,帮助学生记忆a的音和形。
4?学生反复练习发a的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单个练习(开小火车,指名读)。
(三)学习单韵母o(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o音时,讲要领,做示范。
发“o”音时,嘴半开半闭,嘴唇圆拢,舌尖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发音方法,把“喔喔”的音拉长,口形舌位不变,接着呼气发音,就能发出正确的字母音了。拢圆嘴巴o o o
(四)学习单韵母e(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音时,讲要领,做示范。这韵母不是鹅的音,是第一声“e”,鹅是第二声。发音时,口形要变扁,半开半闭,舌头后缩,舌根稍微抬高一些,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嘴巴扁小e ee。
(五)小结
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1“张大嘴巴a a a,拢圆嘴巴o o o,嘴巴扁小e ee。”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a、o、e时,口形不能变动。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a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形相似的部分。
2?跟着老师读儿歌。
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 a a。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 o 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 e e。
3?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六)学习声调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认识声调符号,配合手势和儿歌学习。
“-”是第一声,“/”是第二声,“ˇ”是第三声,“/”是第四声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看图上小汽车的走势,“汽车平走ā ā ā,汽车上坡á á 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 ǎ ǎ,汽车下坡à à à。”。
2?练习读a、o、e的四声。
(1)顺序读,变序读。
(2)二、三声对比读。
á—ǎó—ǒé—ě
(3)联系日常生活,教师引导用带调的a、o、e组词。
ā阿姨好! á啊!你说什么? ǎ啊?这是怎么回事? à啊,伟大的祖国!
ō噢,我懂了。 ó哦,是这样吗? ò哦!我明白了。
é 飞蛾 额头 ě恶心 è饿了 凶恶
(七)巩固练习。
1.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让学生读卡片上不带调韵母,说字母形状。
3.读带调
语文课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歌,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以及大海对“我”的意志品格的影响。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
“我让奔腾的浪花钻进我黝黑的身体”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海浪》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考考你,看你对本课的生字掌握的怎么样?那就让我们开上小火车来读一读吧。
2、指生分节读诗歌。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朗读了诗歌,并知道这首诗和以往我们学习的诗歌有所不同,是阶梯式诗体,读起来朗朗上口,那么谁愿意跟着音乐读给同学们听?
二、感情朗读诗歌,品析词句,感受诗情。
同学们读的真好,下面就让我们踏着这美丽的浪花走进诗歌,去感受大海的浩瀚与博大吧。
1、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海浪的喜爱的?
学生汇报诗歌写了哪几个人?教师板书:爸爸、妈妈、我
爸爸把海浪装进录音机,你知道他喜欢的是海浪的什么吗?
师:是啊,大海就象是个调皮而有善变的孩子,它时而轻柔、舒缓,时而又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爸爸又怎么能不喜爱它呢?你能读出爸爸对海浪的喜爱之情吗?(相机指导朗读)
2、爸爸对海浪是如此的喜爱,那妈妈呢,她又钟情于海浪的什么呢?
对了妈妈把海浪暴光在软片里,这说明妈妈喜欢(看海)那请你想一想在妈妈的照片里会留下那些美丽的景色呢?她会看到大海的什么呢?
你们想的真美啊,那就让我们带着美美的感觉去读出海浪的美来吧。朗读第二节。(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发散思维训练:爸爸妈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对海浪的喜爱,那你能想像一下: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用谁,把海浪在他的里,说句子。
4、你们想的真好,替那么多的人表达了对海浪的喜爱,那么我呢?文中的小作者喜欢的是什么呢?海浪又给他带来了哪些好处呢?谁来读读诗歌的三到五小节?
5、作者喜欢让奔腾的浪花进他黝黑的身体,想象一下:奔腾
的浪花是什么样?(不断涌起的,向前不断推进)
6、哎呀,浪花怎么会钻进我的身体里呢?
过渡:是啊,小诗人在不断的与海涛的搏斗中,身体练得强壮、黝黑(联系生活实际,黑得发亮)了。于是他有了——,他还有了——
7、查字典理解“坚毅”的意思。
8、什么叫“无穷无尽”?还可以用“无穷无尽”形容什么?
“无”--“无”—的词语都是表示没有的意思,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9、想像:于是,我有了……
小结:在海浪的洗涤之下,小诗人得到了锻炼,他有了强健的体魄,塑造坚韧了品格。让我们带着对大海的热爱与赞美来读读3到5节诗吧。
三、欣赏美丽的大海。
大海是博大的,大海也是宽广的,下面就让我们乘着海浪去感受一下大海的浩瀚无边吧。课件欣赏美丽的大海。学生说感受。
四、欣赏儿歌
五、仿写:模仿本文诗歌的形式,写出你对大海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