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09-14 作者:lcbkmm

心得体会的写作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力,对于新鲜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在人际关系中,心得体会是建立信任和深度联系的基础,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7篇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1

寻访历史足迹,重温红色经典。最近部内全体干部集中观看了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和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联合摄制的《红色故事汇(黑龙江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们观看了《等着我》、《不屈的头颅》、《一封无法寄出的家书》、《“红地盘”与吕老妈妈》4个故事。

通过了解“红色”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在长达14年的艰难岁月中,东北抗日联军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成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看到的多个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东北抗联吕老妈妈的故事。为了抗日,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吕老妈妈的大儿子吕文财、二儿子吕文真、大儿媳吕管氏先后牺牲;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吕老妈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许多抗联战士都吃过她做的饭,在她家养过伤;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认她做干妈;抗日英雄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等人与她关系密切;抗联战士都喊她“妈妈”。1951年,她被毛泽东命名为中国“八大妈妈”之一,东北人民政府授予她“东北抗联吕老妈妈”的锦旗。

?红色故事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对我们年轻党员学习和牢记党的历史,热爱党,热爱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更深入地了解了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我们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复兴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作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可以更深刻理解党为什么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变强,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怎样的革命情怀和崇高的风范,真切领悟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受到激励。

正是因为有了像冯仲云、赵尚志、赵一曼、吕老妈妈他们这样优秀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们虽然为革命而牺牲了,但是他们的事迹却会一直被后人所传颂,他们的精神也会永垂不朽,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中共党员的我们,在缅怀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向富强,我们要更加坚定对党组织的信仰,明确自己的目标,也许我们自身的能力不足以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们也要为党组织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2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并且一向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应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终,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仅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明白了以前的人民是怎样打败日本人的,明白了他们的辛苦。六十几年后的今日,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我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我的生命捍卫了自我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如果说,生命如花,岁月如歌,那么历史呢?历史就能够说是激荡生命、贯穿岁月、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的浩浩长河。

在这浩浩长河中,中国共产党集合了一大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中夏、向警予、蔡和森、张太雷、罗亦农、瞿秋白等等,他们犹如璀璨群星,光华夺目。

读完《红色经典故事》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芫人烟的草地,行程约25000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使我想了毛泽东写的一首诗,叫《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渡桥横铁索寒……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的崇高品质使我敬佩,他们刚毅勇敢,热爱祖国,坚贞不屈,扶危济困。我要学习红军的精神,将来报效祖国。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3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成为永铭史册的辉煌历史。从1933年起,8月1日也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日。

回顾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从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到人民解放军,名称虽然变过,但我军打江山、保社稷、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人民军队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在纪念“八一”建军节93周年之际,我们更应怀念并铭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建军、建国和保卫国家斗争中的不朽贡献,同时也坚定的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然会坚定地继承和弘扬七种精神:

一是牢记初心,不忘使命的精神。作为一名老兵,我始终认为,我们必须坚决听党指挥,牢记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初心,牢记保卫国家安全、领土主权完整的使命,这是我军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本。

二是发扬传统,弘扬历史的精神。九十多年来,我军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作风和红色基因,如爱国、爱民,军政一致、军民一致、官兵一致。我永远记得那些打过仗的老首长爱兵如子的件件感人往事,也不时地激励着后人去继承并弘扬。

三是敢于打仗,必须打赢的精神。军队存在的意义就是保卫国家安全,就是打仗,就是打赢。当前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我军必须随时做好在南海、东海、台海、中印边境等多个战场的打仗准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要军委一声令下,我军必定能够攻必克、战必胜!

四是全面发展,精心砺剑的精神。在和平时期,我军的任务就是进行打仗准备,就是搞好军队建设,形成多种形式的杀手锏手段和战场优势;搞好针对性训练,形成针对不同对手、在不同战场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打法和战法!

五是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祖国和人们需要的时候,人民子弟兵总会冲锋在前。回顾在抗洪强险、奋勇救火、地震灾害一线,总会看到官兵冲锋在前和不怕牺牲的身影,他们始终与人民共患难,战天斗地,谱写着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六是遵纪守法,斗争昂扬的精神。全军官兵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是什么职务,都会严格遵纪守法,牢记人民子弟兵的身份和本质属性,只有这样,我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七是牢记首长,不忘战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亘古不破的现实。随着年龄增长和服役年限的流逝,不少首长退休了,不少战友转业了、复员了。希望现役的领导和战友不要忘记他们,逢年过节时一声问候,让5700多万昔日的老首长和战友们感到温暖。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战无不胜!

本文作者、火箭军退休研究员、核战略专家、导弹技术专家杨承军教授

本文系作者授权《祖国》杂志社祖国网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4

新华社长沙7月3日电 题:革命理想高于天——解读红军长征壮烈“起步”

新华社记者柳王敏、袁汝婷、黄可欣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至1935年新年的两个多月里,跋山涉水,英勇战斗,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

在寻访红军长征起始阶段的征程中,记者感动于红军壮烈的牺牲故事,感奋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气概;强烈感受到,红军长征何以取得最后胜利。

参观者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内参观(6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顾全大局,不畏牺牲

红军战略转移先遣队的出发,比中央红军还要早两个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9700余人,由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突破国民党军多道封锁,来到湖南郴州市桂东县寨前镇,在这里誓师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桂东县党史专家罗健东说:“探路的队伍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要讲大局、讲纪律,要有不畏牺牲的精神。”

中央红军长征后,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发动攻势,调动和牵制了敌人11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打乱了蒋介石的作战部署,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在湘黔的行动。后来,红二、六军团在湖南桑植县出发,挥师北上长征,后编为红二方面军,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这是位于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乡的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6月19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记者在桑植县看到,昔日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已修缮一新。当地各级党员干部,正为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而奋战。县扶贫办主任熊基林说:“我们发扬的,正是红军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

勇于胜利,突破封锁

为围堵中央红军,国民党军在红军前进的路途上重兵设置了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红军各军团突围后与敌军发生战斗。25岁的红三军团四师师长洪超献出了生命。他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长。至27日,红军所有部队渡过桃江,胜利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11月11日,在湖南汝城县官亨瑶族村延寿河畔,发生了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最激烈的战斗之一。88岁的官亨瑶族村老人胡共海回忆:“延寿河的水都被血染红了。”

这是在湖南宜章县白石渡镇白石渡村拍摄的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一角(6月25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湖南宜章县是85年前中央红军长征中打下的第一座县城,这里保留着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的指挥部旧址。攻打县城前,宜章的党组织和游击队便配合红军捣毁了国民党设在县境内的一批碉堡,并帮助红军修战壕、搬炮弹;战斗打响后,又全力照顾红军伤病员。

“战争,不仅是军队的拼杀,还是人心向背的较量。”宜章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谢水军表示,紧紧依靠人民,是红军长征、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法宝。

1934年底,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打响,这是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壮烈的一仗,也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9天血战,红军广大指战员拼死突破,表现了无比壮烈的献身精神。湘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在湘江以东围歼红军的图谋,保全了党中央和红军主力。

这是位于湖南道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内的陈树湘烈士墓(6月16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湘江之战中,担任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被阻于湘江东岸,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在湖南道县被俘,他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用生命捍卫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坚强信念。

谢水军深有感触地说:“伟大事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红军勇于突破、勇于胜利、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广西灌阳县是陈树湘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灌阳县史志办主任史秋莹认为,红军为什么不怕牺牲?是因为他们对革命有必胜信念。“这种英雄气概、坚定信仰激励着今天的我们。”

实事求是,勇于担当

湘江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见证了红军在严峻生死关头面临的抉择。正是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红军必须西进贵州,甩掉强敌,避实就虚,寻求机动的主张。

这就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通道转兵”。红军长征史研究专家胡群松认为,“通道转兵”是一项实事求是的决策,“只有真正负起责任,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才能夺取胜利。”

这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外景(6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红军进入贵州后,于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采纳了毛泽东的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贵州瓮安县猴场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再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决定抢渡乌江,攻占遵义。

党史专家认为,从通道会议到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再到遵义会议,构成了党的历史发生第一次伟大转折的链条。中国革命终于开辟出新的局面。

这是位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会议会址(6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值得我们今天深入学习,大力弘扬,去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胜利。”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征集研究处处长桂新秋说。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5

看了红军四渡赤水的抖音视频,让我对毛泽东主席在红军初创时期,个人所经历的人生和事业低谷期,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和大气睿智产生了浓厚兴趣。

之后我买了一本双石写的《非常轨迹》在空闲之余拜读了几天,从刚开始对红军组织结构和川滇黔地理的陌生,到后来边看地图边仔细阅读作者给出的信息,再结合自己的思考,我初步对毛泽东主席指挥作战和蒋介石方面错综复杂的军阀割据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我就个人的一点浅薄理解和认知与各位看官分享一二,有之处欢迎指教,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与更多的有识之士交流成长。我总结了以下五点心得体会:

1.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要懂得隐忍,但不能气馁,找机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关键时刻有相当能量的力量),古人曰的民心者的天下,一定不能脱离群众。

2.当新的变化和危机出现之时,一定要干净利索及时改变之前的既定方案。同时要给对方以一定的惯性思维的烟雾假象,利用短暂的时间窗口扩大优势,同时还要保存实力。

3.在运动战中还要利用好引诱,钳制,让对方不知道你的最终目标。

4.在下属有情绪和误解时,首先明确坚决服从命令,其次容忍部下适当的牢骚,不能因为小的过失,而采取过激的处理手段,最后在恰当的时候帮属下分析一下厉害。做到上下齐心。

5.反面教材是,在大局面前,不要把个人的利益看的过于严重,同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仅表面要大度,执行的时候也要符合大局。只有在把共同的敌人打败才能有后边的小九九。

综上是我一点理解,后续我将会再分享我接下来的心得,欢迎朋友们讨论指教!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6

怀着对红军的敬仰,我把江西电视台《红色故事汇》节目看了一遍,我对红军以及红军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看《红色故事汇》,我知道了更多红军和革命先辈的故事。主要感受如下:例如:“重上井冈山”(让我的心灵经历了建党以来发生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革命历史足迹,让我比较形象领略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辈当年生活和战斗的风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富强、人民解放,身先士卒。作为党员,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崇高品格,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胡耀邦与共青城”(我感受到了胡耀邦的崇高品格和当年知识青年艰苦创业的可敬精神,以后我一定要去共青城瞻仰伟人的雕像。)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毛泽东的带领和工作下,沙洲坝人民终于告别了喝池塘脏水的苦难日子,老百姓终于可以喝上甘甜可口、安全放心的井水。毛泽东挖的那口“红井”滋润的不仅仅是当地百姓的生活,更是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对党产生了充分的信任,我们坚信:只要跟着党,就会有出路,就会过上好日子。)“井冈母亲——曾志”(我深深体会到了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这是催人奋进的精神丰碑和道德楷模,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纪念、学习、传承、弘扬,也是对我个人心灵的洗礼。)

“长征渡船记忆”(让我想起当年为了解放江南,我们这些船工们为帮助解放军渡江做战,冒着枪林弹雨和惊涛骇浪在长江中奋力地摇橹划桨情景。)《红色故事汇》的确具有教育意义,总结如下:

1,传承井冈山精神、红军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红色故事汇不但凝聚了人心,也激发起人们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奋斗的进取心。

2,红军的精神,是中华历史的牢固根基;红军的风骨,是中华民族的坚强基石;红军永生,是中华励志的永存榜样;红军的情怀,是一心为民的真实体现;红旗飘飘,是江西红色土地一个深邃的色彩。

3,我们要让红色主旋律不断唱响,始终铭记革命先烈开创的伟大事业

女红军故事心得体会篇7

毛浩夫:江西干部学院现场教学老师,井冈山茨坪革命旧址群红色讲解员,毕业于英国赫尔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

一头平整短发,

一身英伦范儿,

海外留学归来,

投身革命故里。

一封红军给恋人所写的英文贺卡,

开启了他与红色历史的邂逅之旅。

新青年第54期

邀请井冈山红色讲解员

毛浩夫

讲述他的“撞色”青春

《相信信仰的力量》

新 青 年 演 讲 毛 浩 夫▼

我的很多同学对我的选择感到非常奇怪:一个金融专业毕业的海归竟回到井冈山做红色宣传员,这是什么操作?

其实之前,我也从没想过,自己将来会从事这份职业。如果说这种人生轨迹的改变仅仅就是因为听了几个红军故事,唱了几首红色歌曲,也未免有些不大现实。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毛浩夫。我在英国读的专业是国际金融。而如今,我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革命摇篮”井冈山,在江西干部学院当了一名现场教学老师,成为井冈山上的一名青年宣传员。

其实在90年前的井冈山,海归就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比如说,朱德就曾留学德国,陈毅、何长工他们就曾留学法国。同时,在当年的山上,还有着10多名北大、复旦等名牌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和40多位黄埔军校生。

用现在的话来说,当年这群年轻人完全可以留在那个时候的北上广,拿着高薪,过着优渥的生活。那么,当年的井冈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这么多的知识分子和英雄豪杰,哪怕是相隔万里,也要选择来到这里呢?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井冈山工作,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爷爷。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爷爷30岁左右,和我现在的年纪差不多大。为了支援井冈山建设,他毅然从省城南昌来到井冈山,做起了一名井冈山精神宣传员。而这一宣传,就是半个世纪。

就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已经90岁高龄的爷爷,为了考证一段历史,亲自带着我来到河北、北京等地,拜访了几支从我们井冈山上走出去的红军传人部队。虽然当时爷爷年纪非常大了,但还和年轻人一样,在火车站、汽车站和地铁站之间辗转奔波,饿了就随便吃几口方便面。

即便如此,爷爷一路上兴致却很高,拿着笔记本不停地记录着自己的心得体会。正是他的身体力行,给我树立起了榜样,让我认识到我们“80后”“90后”一代从事这份事业的意义所在。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着一位当年红军军官写给自己未婚妻子的英文贺年卡。起初,我看到这张贺年卡的时候,老实说还是带着一种挑刺的心态:我想找找上面的英文会不会有一些语法或拼写错误。

然而,清晰流畅的英文花体字一下拉近了我与历史的距离。没想到,当年的红军战士还有这么时尚、温情的一面,原来他们的青春是如此活泼可爱。

而当年写下这张贺卡的,就是共和国第九烈士——陈毅安。他先后给自己的妻子写了54封家书,而第55封信里却只有两张空白的信纸。因为当年他与妻子约定:如果哪天不在人世了,他就会托战友寄出一封无字家书。

每每想起陈毅安的故事,我的内心都会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感触。因为当年他牺牲的时候,年仅25岁。我当时在想:“这么做,值得吗?”在信中,陈毅安有这么一段话,他说:“虽然我们天天为征战而奔走,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是愉快的,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我们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

像这样温情而震撼的故事在当年还有很多很多,却无人知晓。我想把这些故事告诉每一个来井冈山的人,告诉他们历史是有温度的。

革命先辈们的形象绝不单单定格在那一张张黑白照片中。相反,他们的青春和我们一样绚烂多彩。其中,有对爱情的憧憬,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同样面临着当代青年人所面临的职业、理想和信念的选择。

我也正利用留学的经历将一些红军史料翻译成英语,争取能够向外国朋友们讲好我们井冈山的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外宾来到井冈山茨坪革命旧址群参观,他们非常感慨地说:“当年这些革命者还真是聪明啊!竟找到这么一块风光秀丽的地方建立根据地。”

我听后笑着跟他们解释道:“其实在40年前,井冈山还只是一个贫瘠的山区,当地农民主要靠种田为生。改革开放以后,这里才被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从此走上旅游发展的道路。”

井冈山的故事其实也是我们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有责任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温暖感人、激励人心的故事以及翻天覆地的变化讲述给大家。

今天,我们江西干部学院还有很多和我一般大的“80后”“90后”。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讲述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比如,我的小伙伴们就用了一年的时间集体加班,共同创造了一出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革命题材采茶剧,讲述当年革命英烈刘仁堪的故事。

回首过去。90年前,在井冈山的炮火硝烟里,有着一代人的芳华岁月。卢德铭,秋收起义总指挥,牺牲的时候年仅22岁;王尔琢,红四军参谋长,牺牲的时候年仅25岁……然而,在他们的故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春”。

如今,一代人的青春纪念册交到我们手里,交由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继续书写。不忘历史,从我做起。我是新青年,我是毛浩夫。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名校高薪专业毕业的他,

如何在面包和信仰之间抉择?

他的家庭背景和留学经历,

在青春中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新时代的红色精神传承人,

如何讲好先辈们的革命故事?

新青年对话·毛浩夫

新 青 年 专 访 毛 浩 夫▼

问:海外留学经历对你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答:我负责江西干部学院的茨坪旧居现场教学点。我记得那一次在茨坪旧居讲解的时候,井冈山市委领导给我打电话说,国防大学的院长带队,来了一批几十个国家的高级外交武官,他问我能不能拿下英文讲解这一部分。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找回了当初选择回到井冈山的一个意义。

毕竟我来到井冈山是需要重头做起的,所以更多的可能是借助爷爷跟父亲的光环,而自身并不存在很大的优势。自从这件事情以后,我能够跟外宾讲解我熟悉的茨坪旧居。随着“一带一路”伟大事业的发展,我觉得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我们井冈山,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问:第一次做讲解的时候慌不慌?

答:其实我很感谢留学的一段经历,因为在留学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展示,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演讲能力,表达能力。所以坦白讲,第一次讲解并没有特别紧张,但是怕会断片。我也很感激第一批的学员,感谢他们对我的工作给予的肯定,毕竟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这种宣传工作。当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但那一次的效果还比较好,就直接反映到学院里去了。感谢他们,让我发掘自己另外的一面。

问:和老一辈相比,我们离历史的距离更远,在讲解上会有什么不同?

答:我们这一代的“80后”“90后”讲解员和像我爷爷、父亲那一代的讲解员,在风格上是有区别的。给我最大感触是,老一辈更多是以情感人,他们对党、对历史的这种感恩之情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学员们易于接受。我觉得他们是真信、真学、真用,是真的东西。我们作为新一代,是不是可以通过更有时代气息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

更小的一代,他们可能不了解,我觉得首先是因为宣传少,所以说我们作为青年宣讲员任重而道远。其次,小朋友们不了解,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宣讲的方式、内容、技巧方面还需要很大的进步与提高,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

我们日后会进一步加强,而这个工作现在也正在进行。比如说,在我们工作室井冈山精神宣讲团,就成立了一个小红军报告团,它会在中小学选拔一些表达能力比较好、品德学习比较端正的孩子,以同龄人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大家。作为大人,看到一个小娃娃也在宣讲,也是非常活泼的事情。

问:听众在这里感受到的精神,如何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延续?

答:很多学员来到我们井冈山都会说:“这里不愧为现在中国红色培训的一个风向标,能做得这么好!”包括我们去演讲比赛,中央党研室的一些专家教授也会点名表扬我们井冈山红色培训这一块,说我们做得非常有时代感。

但学员们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在井冈山听讲解时非常振奋,再过一段时间可能激情就慢慢淡下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希望大家能够来到我们井冈山的原因:我们通过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能够给你一种触动,给你看到一种榜样的力量。

等你回到工作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这种榜样的作用。不一定是过去,现在我们也有很多离我们的生活更近的榜样,比如有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这些都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周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真正触动自己的。

我觉得榜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包括我回家乡做讲解员,其实也是受到了榜样的激励。他们对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包括在选择方面,会有非常大的作用,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问:金融是高薪行业,放弃的时候没有考虑现实问题吗?

答:我觉得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或者说幸福感的来源,并不是单一渠道的。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朋友……我觉得这些都会让我非常幸福。

我们江西干部学院的院长,正院长也好,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也好,带着我们几十号一线的教职员工,为一个课程的设计不断进行打磨,有时候要到十一、二点。这是我从来没有看过、非常震撼我的。我们还会请一些红军后代,这些将军的后代也会和我们一起加班,为了一件事情不断努力。不是说其他地方没有,但至少在井冈山,我感触到了,这个工作氛围我非常喜欢。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90多年前,

井冈山上的那群热血青年,

有名校学霸,有海归骄子,

他们的青春和我们一样绚烂。

但战乱的年代,

他们生活贫瘠,

不断流血牺牲,

却始终坚信:

终有一天,

在这片土地上,

笑脸将代替泪水,

富裕将代替贫穷,

快乐将代替悲伤。

如今,

他们憧憬的美好生活,

我们已然实现。

而他们的故事,

我们会一直讲下去。

梦想,靠奋斗来接力,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

新青年,相信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