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观后感5篇

时间:2024-02-04 作者:loser

当我们从一部作品中得到感悟后,就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当小伙伴们观看完一部影片后,肯定有不少感受,可以完成一篇观后感,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琅琊台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琅琊台观后感5篇

琅琊台观后感篇1

“一卷风云琅琊榜,囊尽天下奇英才。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 “麒麟之才”梅长苏与《琅琊榜》风靡一时。除去画风唯美,情节动人,梅长苏本身的人物设定也让人沉醉,然而最能牵动人心的还是林殊与景琰之间的袍泽之情,兄弟之谊。

大梁帝都之下,誉王同太子的夺嫡大战愈演愈烈,二人都试图将这麒麟才子揽入麾下共图大业。但谁也想不到的是,十三年前,梅长苏早已确定了自己要辅佐的人选。

金陵城内,他对靖王说:“你是我择定的主君。”从此走上了平反冤案的路。他开凿密道通往靖王的府邸,日日夜夜为他煎熬心血,只为助他登上那至尊宝座,为赤焰冤案昭雪。他说:“这算计人心搅动风云的事交给我来做好了,景琰一定要保住他的赤子之心。”他说:“景琰一定不能知道我就是小殊,不然他凡事都会先设法保全我。”他就是这样一个疏阔男儿,知道自己心中所求,珍惜重要之人。

他心无旁骛一心为靖王筹谋大计,他步步为营,一步一步拔除太子和誉王的爪牙,削弱他们在朝中的势力。他的苦心没有白费,他精心的筹谋使那个曾经最不受重视的靖王渐渐崛起。他是个合格的谋士,消了太子和誉王的气焰,长了自己主君的威风。但他又不是那么称职,没能阻止景琰去救卫铮。同袍之谊使他阻止不了景琰那错误的决定,那就索性陪他错到底,哪怕这样的任性可能会使昭雪冤案的大计落空,令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他既要助靖王上位,又要保住其一片赤子之心,是该有多么呕心沥血。他心中的算谋无人看透,但他自己知道,一定要将损失降到最低,不能牵连到任何人,尤其是靖王,尽管自己粉身碎骨,也要保全他。

“就算什么痕迹都没有,我也能知道……也许越是什么都没有,我才越是知道……”景琰一开始不知道眼前的这位苏先生究竟为何如此帮他。若是想当谋士飞黄腾达,为何不走太子或誉王的捷径而偏偏选择了他,难道真如他所说,是为了获得更强的成就感?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景琰。他抬眼望向床头那颗从南海亲采的明珠,那是十三年前小殊出征前向他讨要的玩物。当时那少年说要鸽子蛋大小的明珠时的画面模模糊糊地浮现在眼前,时而变得清晰,时而又变得模糊。他缓缓地移步床前,轻轻地抚摸着明珠,浓眉紧蹙,眼睛被氤氲的水汽弥漫着。

围场狩猎,誉王趁机举兵谋反,梅长苏早已料到,便和景琰商量对策。在地图上作部署时,他习惯性地抽出景琰腰间的剑,就是这个熟悉的动作,让景琰不禁一愣。望着眼前这个人,他究竟是谁?梅长苏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赶忙作揖道:“在下失礼。”诸多熟悉的画面,让景琰愈发地疑惑。为何一向端庄淡定的母亲见到梅长苏会如此失态?为何母亲曾多次情真意切地叮嘱自己永远也不要亏待苏先生? 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把梅长苏和小殊联系在一起?林殊是谁?是那个趾高气扬风头出尽持枪策马无所畏惧的少年将军,是那个从小和他一起滚打玩耍习文练武战场上以性命相托的好朋友,是那个风风火火性情坦率不知寒冬雪意为何物的小火炉。可梅长苏是谁?他未雨绸缪,负手算尽天下事;他低眉浅笑,心中算谋无人能看透;他病骨一身,面色苍白如纸,终日不离狐裘围炉。可自己却像疯了一般想要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重叠在一起……他渐渐回忆起那人经常在沉思时捻动被角,那人说:“庭生,等我救你出去,教你念书好不好?”那人在病中呢喃:“景琰,别怕。景琰……”

如果他不是小殊,。不,他就是小殊。要不然卫铮为何叫他少帅,要不然聂锋为何只认得他,要不然……

养居殿内,梅长苏一句“对,我就是林殊”让景琰湿了眼眶,他为梅长苏拦下御前的毒酒,带他离开皇宫,二人最终相认。

……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

这琅琊阁的锦囊最终应验,却不是应在了誉王或太子身上,而是他,萧景琰。因为他得到了梅长苏的辅佐,不,应该是在他以为兄长朋友都在天上看着他时,林殊一直在他身边不曾离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纵使风云变幻,我也从未舍弃你。

琅琊台观后感篇2

待人接物,向江左梅郎看齐

得江左梅郎者得天下,不错,最后得到小殊的靖王得了天下。

冷静沉着,虚怀若谷,有适度的自信,虽然他自己经常自嘲“机关算尽”,但他所做的,为的是一个国家,一代君王。说说看江左盟为什么能云集天下豪杰于左右,入江左盟境内者个个不敢起事。来到江左盟的人不问出身不问过往,大家都是朋友,大将林樊之子愿自低身份与天下人结交,这是怎样的一种气度。而且他骨子里也有大男孩儿玩乐的淘气,这江左盟里恐怕也只有晏大夫能管得了他了。看,有了众位豪杰,谁还敢闹事,敢闹事的说不定就……

伴君伴虎者学高湛

对,就是那个一直跟在皇帝屁股后面,整天一副“我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的老太监,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但这位高公公能陪伴君王左右数十年之久,靠的就是这说的不多不如知道的多,知道的多不如看的明白的机智脑子,他什么都知道就是不说,谁也不得罪谁也不偏向,对皇帝“守身如一”,保命最重要,但他识时务,看得清态势,他便是着“宫斗”之中最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巾帼不让须眉,刚与柔驾轻就熟

保家卫国,她愿舍生救天下,行兵打仗毫不含糊;儿女情长,她又有着女人该有的细腻,认得出她的林殊哥哥。她该沉着时不会急躁,在爱情上也是敢于追求和信任,这与静妃娘娘一样,都在国家危急之时变身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这是《琅琊榜》中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他们身上的优点值得学习,也值得再去细细品读。

琅琊台观后感篇3

自从上大二以后,身边好友就不停给我介绍这部电视剧,而且自其开播以来,好评不断。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大概看了一下,首尾都看了,中间的有时间再看。很喜欢梅长苏、靖王、郡主、蒙挚和萧景睿以及言侯和其公子。他们之间的友情和亲情,是我佩服的以及向往的。我真的无法相信梅长苏到底是以什么可以让众人信服他,不仅是江左盟的宗主,还是扶靖王上位的得力高手,集智慧与才貌于一身。靖王的耿直和为朋友伸冤的决心一直没有改变,人生得此好友,足矣。郡主聪明伶俐,是非分明,重要的是,对梅长苏痴心相守。

这部剧不仅有宫斗,更有友情。梅长苏隐瞒身份,在靖王身边指导辅佐他,很多次被靖王误会仍不离不弃,被怀疑,被猜测,他还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劝服靖王,如果劝服不了他的倔强脾气,他就妥协,反过来帮助他,正如在救卫峥一事上面。当时看得我很感动啊,等了32集,梅长苏终于在生气的时候叫出了自己朋友的名字,真的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叫,一直劝告靖王不能去救卫峥,但靖王就是不听劝,梅长苏苦口婆心冒着大雪在风中极力规劝,这个让我看得真是感动,自己的兄弟在眼前,不能暴露身份并且还被误会,不知道他内心是有多强大才能承受如此冤枉。今天看到38集,因为救卫峥一事导致梅长苏被抓并且被逼迫服下毒药,当时靖王和蒙大统领听说这件事情之后,马上去寻求解药,又一次被他们的友情感动到。

是啊,人生会遇到很多人,但是真正在乎你的,能为你分忧解难,与你一起患难与共的朋友又有几个,所以,要珍惜身边对你好的人,因为别人本没有义务对你好。与此同时,要学会提高自己,深处人心复杂、居心叵测的世俗社会,要学会一些为人处世,你单纯并不代表就是最好的,别以为你不犯人人就不会犯你,就像静妃和皇后一样。所以,不断提高自己,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除此之外,《琅琊榜》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坚持就是胜利,但要讲求策略。梅长苏带病在身,却还辅佐靖王到最后,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支持他,在他身后出谋划策,为他化险为夷。这,就是友情;这,就是兄弟。

琅琊台观后感篇4

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人看的是权谋机关算尽,有的人看是帅哥美女儿女情长,有的人看的是臣贤子孝忠肝义胆,有的人看的是官场腐败世情冷漠......

有人曾说《琅琊榜》是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虽说这样的说法在另一方面使这部电视剧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翻版”的烙印,但无法否认的是,在所有书迷心中,这永远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小说”。

一本好书评定方式不在于有多少人会去看,而在于看过这本书的人有多少会去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第四遍。我不否认《琅琊榜》的受众群体确实不多,但是它的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捧在手心翻来覆去看好几遍——比如笔者我。

关于主角梅长苏(林殊),我一向怯于勇气去评价,因为他的内心实在太沉重复杂。也许我的经历实在太过单薄,我无法想象那些仅是想想便让我潸然泪下的经历,主人公是如何承受过来的,但转念一想,这也许就是我只是我,而梅长苏是梅长苏的差距。

十七岁时,赤焰军糟陷害全军覆没,林殊在众将士拼死保护下得以生还但身中火寒奇毒。 火寒奇毒有两种解法: 不彻底解可享天年,但全身因染毒而长的白毛不能尽褪,舌苔的僵硬也无法尽解,说不清楚话;彻底解毒须经历极为痛苦的削皮挫骨,碎骨拔毒,好处是解毒后容颜与常人无异,舌苔恢复柔软,能正常说话,不过样貌与前大不一样,但最大的坏处是从此多病多伤,时时复发寒疾,不能享常人之寿。

林殊为雪洗祁王、父帅、赤焰军的沉冤,深入京畿,搅动风云,选择了彻底除毒,也选择了续写一页重情义、有担当的历史华章。

从林殊隐姓埋名变成梅长苏的那天,他已经知道自己走上的是怎样一条道路,但他不能回头。他背后是数万赤焰军将士的铮铮血骨,是生父林燮守卫江山的寄望,是生母晋阳长公主自绝金殿的决绝,亦是内心深处无法磨灭的涤荡朝纲的夙愿。这条路他走的太艰辛,但是却无法放弃。

林殊是一个很让人心疼的角色,尤其是和他“林帅之子”、“晋阳长公主之子”的出生进行对比。赤焰案发生时他才不过17、8岁,正是最年少轻狂张扬无忌的时候,但是等待他的并非是光明的前程,而是赤焰军的全军覆没,林家的沉昭未雪。正是这样的反差,让林殊从一开始就蒙上了悲情的色彩。

“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的梅长苏;那个有着“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的梅长苏;那个一身伤病,生寿难永的梅长苏。

17岁被迫领兵镇守南关的霓凰郡主,10年寒苦,孤身一人。除了景仰和感佩已经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她跟林殊之间介于兄妹、亲人、青梅竹马、指腹为婚之间的那些牵绊,在13年后化为一声令人动容的“林殊哥哥”。他们之间不是bg线却胜似bg线的感情,不禁让人泪流满面跟着她一起因为饱含情绪的声线而颤抖起来。悬镜使夏冬姑娘,新婚燕尔丈夫征战沙场再没回来,虽然对外依旧刚正不阿淡定从容,却在不经意间白了头。跟霓凰郡主是出生入死的好朋友,却因为夫仇,一日霓凰郡主不改嫁他人,一日不以友相称。这两位铮铮铁骨的军娘,在最后萧景焱封帝的大道上没少出力,而最终也各自获得了美满的归宿,让人真心祝福。

单纯果决的少年护卫飞流、风流逗趣的琅琊阁主蔺晨、淡然处世又不乏手段的太子生母静贵妃、圆滑处世卖得一手好人情的高公公、耿直不阿言出必行的靖王萧景焱、还有那些对少帅忠心耿耿的赤焰旧部、梅长苏家里吹胡子瞪眼的医师和烧得一手好菜的吉婶、心如明镜的新一代大臣们,每个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琅琊台观后感篇5

琅琊榜的小说我之前就知道,看到内容简介后就放弃了,简介说是关于一个复仇的故事,因为我平时看穿越和架空比较多,对于复仇这么沉重的话题,对于只是想通过小说来消遣的我来说,题材不合适,所以一直没有看过。

前几天,偶然的机会,ipad里的百度视频精选里看到推荐的电视剧,写着最热,应该是点击率很高的吧,看图片上胡歌也很帅,因为每天都在等货物和领导的消息,而且每次都不确定,心里很浮躁,想着看个电视剧转移注意力,权当是打发时间了。

第一集里很多人物还不认识,不过,看到琅琊阁风景很美,特效做得也不错,后来蔺晨出现,觉得侧脸很帅,最主要的是白衣飘飘若仙,而且衣服的样式简单,料子很有质感。我不是学服装设计的,我的职业是室内设计,勉强也算跟艺术沾边吧,设计的很多原理是相通的,看衣服样式和质感就能感觉出起码服装不是粗制滥造的,后来接着看,房间布置也很好,人物动作礼仪都很符合古代实际情况。道具组很用心,看第一集,我是冲着道具组看下去的。后来接着看,发现故事很吸引人,一步步牵引着你继续看。我记得我是晚上8、9点才开始看的,一直到12点多躺在床上还想继续看,想看看霓凰郡主的选婿大战最后会如何,想看梅长苏用什么办法解决郡主的麻烦。知道坚持不住才睡去。从那天起,每天晚上都会很晚才睡,要接着看,等到把更新完的都看过,看是凌晨12点的时候等更新,其实每次都看不完,第二天早上还要从头再看,但就是忍不住想等着看看下一集到底是什么。

故事其实很简单,梅长苏以病弱之躯通过步步为营的智谋为7万将士和祁王沉冤昭雪的故事。琅琊榜被誉为中国版基督山伯爵,但结局注定不能像基督山伯爵一样圆满。梅长苏也就是林殊,在身中火寒之毒后,选择了彻底解毒的方法,削骨锉皮改变容貌,注定了他的生命不能长久。他活着也许只是为了洗清冤屈,还原当年的真相,为了这个目标,他机关算尽步步为营,在曾经熟悉的人面前装作陌生人,被人猜疑误解仍不改初心,这也许是支撑他活着的原因,是他活着的唯一意义。

片中演员虽然都不是小鲜肉,但却胜过小鲜肉带给观众的视觉享受数倍。演员演技一流,每个人都很符合角色特点,毫无违和感,好像他本来就是剧中人一样。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小鲜肉,演员的演技都很高超,才成就了没有差评的琅琊榜。对了,剧中的飞流应该算是小鲜肉吧,一看就很小,但他的演技不亚于其他老牌演员,把一个智力偏低的少年诠释得惟妙惟肖,让我眼前一亮。

再次强调:这个剧组的服装道具真的很不错,房屋布置,园林的设计,镜头下的画面真的很棒,每一个都好像是一幅画。印象最深的是梅长苏站在屋前,院子里是大片的翠竹,屋子的门打开着,逆光下看到他的背影,唯美的画面。爱好摄影的人,看到这样的构图,应该也会觉得不错吧。

今天琅琊榜已经更新完了,结局果然是梅长苏死了,以林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看完结局,总觉得少点什么,还想再看,却知道今晚再没有更新了。其他的剧没办法与之媲美,无论是故事剧情还是服装道具还有演员演技,想要都像琅琊榜一样,估计是再没有了。不愧是网上说的年度良心剧。这是唯一个看完电视剧我竟然看不下去小说的电视剧,看小说总觉得没有电视画面那么美,所以到现在小说我还停在开始的几章,进程缓慢,看着看着总想着电视剧里的情节。从这一点来说,琅琊榜真是太成功了!因为我是喜欢看文字的人,我喜欢把文字在脑海中转化成画面,总觉得电视拍出来没有自己脑海里的画面好,我看小说也有十来年了吧,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个剧中画面感优于想象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