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及读后感5篇

时间:2024-06-25 作者:Youaremine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阅读的内容,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红色家书及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红色家书及读后感5篇

红色家书及读后感篇1

家书,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包涵亲情、修身、齐家、礼仪、教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近日得闲静心阅读《红色家书》,被三十多个家庭爱党爱国爱家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许多家书通篇闪烁着追求真理及对后人的敦敦教诲,讲述了对家与国的大爱,穿插着写信人之间思想情感的变化,彰显了正与义的坚守。一封封直至心灵的家书,令我懂得:每个人,不论岗位多么普通,都是共和国的基石,都是祖国革命和建设这部大机器上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书中有一段李大钊的《狱中自述》:“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反映出李大钊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中所念所想也全是革命事业。面对敌人,他无所畏惧,用生命捍卫革命;

面对屠刀,他不屈从,用鲜血祭奠初心;

赵一曼临刑时刻写给儿子的信令人潸然泪下,生命最后时刻,她向看守人员要来纸和笔,写下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位母亲,与孩子的生死离别是何等的痛彻心扉,即便如此,也未曾抹灭赵一曼内心的信念!她将对孩子的千言万语、爱与泪的交织,化为含血的叮咛绕指柔…

?红色家书》让我更进一步理解了坚定信念和良好家风的重要性。

坚守信念不仅仅靠一腔热血,更要实实在在地去笃行。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要做“修身”的先行者,传承红色基因,强化责任担当,将老一辈的红色基因根植于心.

承担起自身在社会中应担负的责任,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最好的缅怀,莫过于深刻领会革命精神,追随革命先烈的脚步。学习这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决心,将革命精神升华为心中的一种追求、一种向往,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做人,让革命精神散发出现实影响的光芒。《红色家书》不仅是最真实的党史读物,也是最生动的红色教材,充满着追求信仰、勇于献身、鞠躬尽瘁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触摸到革命先烈们的家国情怀以及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铭记,更有奋进前行的力量。

英雄不是高不可攀,榜样就在身边。新时代新使命,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年代,努力做好建设工作,传承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主动担起时代重任,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在真抓实干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

红色家书及读后感篇2

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书信似乎与我么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但是在曾经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封书信是何其珍贵。它们寄托理想,它们寄托壮志,它们寄托思念,它们寄托着革命英雄们为了革命奉献青春、奉献生命的大无畏精神。这些家书值得我们诵读,这些家书值得我们传承。今天,红色家书我传承,为大家诵读了杜永瘦写给妻子的家书《啪啪的枪声,是我们诀别的标志》。

说实话,刚翻开家书时,映入眼帘的便是"杜永瘦"这三个清晰的大字,然而羞愧的是,知识浅薄的我对于这个为了中国革命牺牲自我的伟大革命英雄却没有任何的印象。在阅读完他的家书后,心中思潮起伏,一对于革命烈士英勇就义的精神感到钦佩,二更为自己对于革命知识的淡薄而感到惭愧。

书信中提及,杜永瘦于两日后就要被枪决了,然而在整篇书信中杜永瘦始终以一种欢快的基调写的。虽然我们从书信的字里行间无一不能发现他对于妻子的爱与牵挂,对于老母的思念与不舍,对于未出生的孩子的抱歉,然而这些他并未提出,他自始自终以一种慷慨激昂的语调表明自己对革命的坚定意志。在他心里,小家固然重要,然而为了大家,他必须以歉疚的心抛弃小家,投身于奉献大家的事业中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革命英雄只是位22岁的青年。22岁,正值青春年华之季,然而这位少年却永远长眠于革命故土之中。

书信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他那份感人肺腑却又激昂的话语"你的前途应当是‘干’!你的责任应当是‘干’!你的命运更使你不得不‘干’!干啊!只有才干是你的出路---人类的出路!"这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新时代的我们也必须拥有这份干劲。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亦如杜永瘦所说,唯有干,才有出路。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传递自己的'力量,努力让祖国屹立于世界的巅峰。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得住那些为了祖国和平而不懈奋斗的革命英雄,唯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站立和生活在这片革命先烈由鲜血换的和平土地上。

"啪啪",两声枪声,虽让我们可爱的战士永远地长眠于革命故土之中,然而"啪啪"的两声枪响,亦打在了千万战士的心中,他们在哀悼牺牲战士同时,又燃烧更强的革命熊熊之火,鼓足干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拼尽全力。如今,"啪啪"的枪声震荡在我的心迹,让我明白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应该如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红色家书及读后感篇3

翻开《红色家书》,一篇篇细细读来,革命年代血与火、生与死交织的战斗场景弥漫心间,革命先辈为了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了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哪怕付出生命,又有何惧、又有何惜?这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亲情与信仰、坦然与执着、寄托与决别,是何等的动人心魄、何等的震撼灵魂、何等的激昂人心。品读《红色家书》,无异于一次跨越时空、荡涤灵魂的红色精神洗礼,革命先辈们热血与激情、奉献与坚守、使命与担当的初心力量,时刻激励着我们要坚定信仰、永葆忠诚、为民奉献、担当实干,做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

红色家书及读后感篇4

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思想受到洗礼,让精神得到升华,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号召全省党员干部“认真读读红色家书”,展现的是一种“信仰”力量。

?红色家书》是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中,无数共产主义战士在远离家乡亲人、在异地他乡、在恶劣的环境条件和残酷的战斗中、在紧张白色恐怖下的工作之余,面对生死给亲人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红色家书所展现出来的各个时期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仰和追求,对家人和亲友的浓浓亲情,都是触手可及,感人至深。革命先辈的那种崇高精神和感人情怀,让我为之流泪,为之动容,让我党性得到升华。他们为了民族解放、独立、富强而坚持不懈的战斗。多少个日夜,他们为思念家乡和亲人而惆怅难眠,但是也为追求革命理想,为革命日夜奋斗那样的幸福快乐。“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家书中写到。“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别二十一个月了,何时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这是他在牺牲前三天写给妻子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中描述对妻子的相思之情。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虽然是一名威振敌胆的抗日名将,但更是一名情感细腻的威风男儿。这字里行间的绵绵相思之情,深深地震撼我的心灵。

一大代表何叔衡1928年在莫斯科期间给儿子家书中写道“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求善终,绝不能为一家一身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此数言请你注意”这掷地有声的语句,字里行间透露出何叔衡参加革命为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利益。

红色家书及读后感篇5

细细读完《红色家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多为先烈临行前的绝笔遗书,承载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同志的关爱,对亲人的慈爱和对情人的珍爱,字里行间涌动的党性升华和人性温情,超越了时空,在新时代下依旧熠熠生辉。书中的不经雕琢的质朴语言,传递着生命最后最真挚的期盼,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书写出的荡气回肠的人生赞歌。对激发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坚定理想信仰,增强文化自信,发扬的正派作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你们乐天知命的等著光明的来到吧!”在最黑暗的时期,共产党员依旧坚信马克思主义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方向,指引着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不断学习优质精神文化,坚持“四个自信”,不断前行。然而,面对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部分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思想上转向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生活上倒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不断做出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实际的行为,与入党时的誓言背道而驰,不断堕落腐化,沦为人民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