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读后感时,我们不仅回顾了书的内容,还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读后感的反思让我们意识到,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与升华的过程,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十年后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十年后读后感篇1
?史记 货殖列传》是一篇极有政治、经济价值的文章。
商人,在中国古代常常是被压制、歧视的一个阶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士大夫以道德君子自居,对商人不屑一顾。司马迁却能给他们列传,肯定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赞赏他们的才智。更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对人的逐利之心给与肯定,认为这是人的天性。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社会风气宽容、自由、开放。所以能培育出司马迁这样自由的思想家。
?货值列传》的一开篇,司马迁就引用了老子的一段话:”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明显,司马迁是反对老子的观点的。他说这是”堵塞人民的耳目“,是行不通的。司马迁说的还算客气。我倒觉得这是一种愚民政策。至于其中的”邻国相关,老死不相往来“,让人想起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有康乾盛世,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斥外界、自我封闭,施行”闭关锁国“,带来了严重的恶果。
第二段中,司马迁讲述了人的各种欲望。并表示道德教化是不能压制人的欲望的。所以,司马迁主张顺其自然。司马迁认为”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可惜,后来的统治者,采用的都是下策。比如重视道德教化、用典章制度束缚民众等。各种道德、各种规章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使得社会长期停滞不前,以致于最后远远的落后于西方。
司马迁说,”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品价格低廉,商人就会把商品销售到可以贵卖的地方;物品价格昂贵,商人就会从价格低廉的地方运来销售。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其实是在论述”市场“这一无形之手的巨大力量。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能了解”市场“的作用,并具备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实在是让人吃惊。
司马迁对于人的逐利之心,给与了肯定。他说:”求富,是人们的本性,用不着学习,就都会去追求。“对这种逐利天性的肯定,具有巨大的意义。《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认为,人人追求自己的私利,能够极大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可惜后世的中国越来越重视道德教化,轻视人的逐利之心。
司马迁后来遭遇凄惨,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这是一位专制独裁君主对一位自由思想家的残酷迫害。汉武帝这样的独裁君主,最热衷的是权力,最痛恨的是自由。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内朝,收回大臣权力。这些专制君王对思想的控制、对绝对权力的追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司马迁这样的自由思想家,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
二十年后读后感篇2
有一次单位同事小聚,一个不经常见面的朋友说他每天废寝忘食的看一个网络小说。我问,是不是二号首长,他说是啊,看了这部小说对我启发很大,也改变了我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我在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将二号首长看完,虽然还在连载,也只能慢慢的等待。这部小说从故事情节来看,把官场描写的入木三分,人情冷暖,明争暗斗。我不知道官场,特别是对于我来说那高不可攀层次的官场是否真的如此,但从我身处的基层单位来看,到处都是尔虞我诈、明枪暗箭的,让人防不胜防。
引用小说里的一句话:提拔不了的原因,好比寡妇,上边没人,又好比妓女,上边人总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我觉得自己应该默默无闻的工作,本本分分的生活了。在我走出校园参加工作的十年间,感悟很多,对工作的感悟,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命运对我不薄,我觉得应该感恩的人很多。在机关这个复杂的环境里,渐渐的让所有人都变得圆滑了。我不求升官发财,也没有鱼跃龙门的理想,只想这样平淡的生活。在名利场中,保持自己的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偶然在贴吧里看到一个大学生的留言,只言片语难掩对于校园的留恋,整整一个下午,让我回忆起好多校园的生活。单纯而美好的年代,青春而懵懂的生活。那时的我们不懂珍惜,那时的我们以为生活会如此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似乎时光没有尽头,光阴可以任意挥洒,当懂得他的美好的时候,校园的生活已经走到了尽头。一不留心,那些明天成为了昨天,成为了回忆。
如果可以选择,我愿从回校园,再次走过校园的小路,坐回教室,埋头在考试前的忙碌中,过着端着书本昏昏欲睡的日子。
二十年后读后感篇3
看一个人的小说,要从了解这个人开始。欧亨利一生命运坎坷,常与落魄的小人物们在一起,逃亡7年后在狱中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最终成为了和莫泊桑、契诃夫齐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这也大概铸就了他淳朴幽默的小说风格,也让他拥有了宽广的胸怀。毫无疑问,《麦琪的礼物》和《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经典的代表作品。
?麦琪的礼物》描写了一对夫妇各自卖掉了自己的宝物给对方的宝物添彩,让人回味深长,它不仅告诉我们真爱无价,更凸显了命运的现实在高贵的.真一爱一面前的冷酷。《警察与赞美诗》戏剧性的结尾让人啼笑皆非却又沉思良久。他告诉我们人终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正可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告诉我们当人想做一件事时,可能必须要无可奈何的放弃了。这就是人类的“悲剧”;然而真正积极乐观不会等到这悲剧的发生。的确,欧亨利十分擅长结尾。他经常戏剧一性一地设计情节,埋伏笔,作铺垫,最后在结尾处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称奇,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被称为“含泪的微笑”。我想欧亨利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结在结尾,让读者在前的似乎是平淡无奇的而又是诙谐风趣的娓娓动听的描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一精一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才照亮了先前隐藏着的一切,给读者一个大大的惊喜。描写小人物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另一大特色,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一精一神。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谙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切身感受过统治阶层制定的法律对穷人是如何无情。因此,他把无限的同情都放在穷人一边。在他的笔下,穷人有着纯洁美好的心灵,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挚深沉的一爱情。但是他们却命运多坎,弱小可怜,孤立无援,食不果腹,身无居所,苟延残喘,往往被社会无情地吞噬。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与繁华鼎盛的社会景象相映照,显得格外刺目,其中隐含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愤愤不平。
总之,欧亨利为我们不仅留下了宝贵的文学作品,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现实主义思想。
二十年后读后感篇4
秘密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的方面,它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秘密是如何让孩子明白和意识到自己逐渐拥有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感、责任感,以及自主性和人际交往的亲密性。马克斯·范梅南通过着作儿童的秘密深刻说明了秘密对于一个人生的重要性。
我关注到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孩子每次在吃早饭的时候,都会关注墙上的影子,他动,影子就跟着动,于是那个孩子就被影子吸引住了,看着他的影子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联想。马克斯·范梅南指出: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不是在一种安全、有序、熟悉的环境中就更容易激发和成长呢?
这个提问揭示了另一个问题:现在为了教育好孩子,大人们用尽办法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始终提醒孩子们,要专心学习,少想点学习之外的事情,可是,这种良好真的对孩子良好吗?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生活的环境快乐、祥和、有序、踏实,那是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想象力的,以那个被影子吸引的孩子为例;如果生活的环境过于固定、僵化、压抑,就很大程度地扼杀创造力,扭曲秘密激发的想象力。从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拿到例子:一些国外的学校的学习环境相当轻松,每个班人数少,课桌可活动,师生之间以朋友相称,作业多数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活跃的环境气氛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而在我国,人口庞大,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学习竞争激烈,孩子们从小就被安排在压抑的环境中,被叮嘱要学习,死读书,读死书,最后甚至读书死……我国这样的环境固然不能完全改变,也不用照搬国外模式,但至少可以从减轻孩子负担、让孩子有个自由的自主的空间抓起。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不光是孩子,大人们也同样如此,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和的环境十分重要,影响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我们都是由一个新生儿逐渐脱胎换骨而来的,一切要从头抓起,给予自己和他人一个良好的环境就得从新生儿做起。
据我了解,一个新生儿出生时并没有进入自然的环境,而是进入了一个完全被改造了的环境,人们为了使自己有一个更安逸的生存方式,抛弃了自然的环境而造成了一个与之相反的环境。其实这对新生儿并不有利,如果说成人需要精神上的锻炼,那么新生儿比成人更需要肉体、生理上的锻炼,过于舒适安逸的环境一开始就造成了孩子对于安逸生活的依赖,形成了惰性。出生下来不哭不闹的孩子是失败的孩子,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个时期像在出生时那样经历过如此剧烈的冲突和挣扎,并承受由此引起的痛苦。
然而当一个孩子适应了他所到来的世界并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时,我们又要以另一种方式来对待他们了,那就是给予他们一种特殊的温暖。这种温暖不是一件又一件的衣服或是襁褓,因为对出生不久的孩子来说,衣服不是必需之物,他需要的是一种周围环境的温暖,这种温暖用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爱。
不是溺爱,不是奢侈的爱,不是华丽的爱,而是真正的幸福的爱,它是如此平静,如此安宁,如此的拥有光亮和热度,孩子们感受到的是别样的快乐、轻松和富有自我。
孩子们长大一点了,需要更多人的教育和书本的教育了,除了家庭,大人们为他们多提供了一个受教育的环境:学校。说到学校教育上面已经提到过,学校应该给予孩子们较轻松的学习环境,少一点压力,让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思路。学校环境不是全部,家庭环境对孩子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父母如果采取过激的教育方法很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就从家训来说,每个家都有潜在的家条家规,孩子们作为家庭一员受其影响不可小视:当父母的管教过于严苛,会产生两个结果,一个是抵触、反抗,一个是妥协、服从,可以想象,前者的孩子有强烈的叛逆倾向,长大后有走不正道路的机率;后者的孩子则是畏畏缩缩,成了一个懦弱、优柔寡断的人。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律来自于人内心的自我,即自律,也就是说,家庭要有意识的教会孩子自我教育,学会反思、反馈,让孩子们发现自我内在空间。
马克斯·范梅南问道:我能怎样帮助孩子让他体验作为美妙秘密的生活的本身呢?
作为我自己,我自己的答案是:给他们一个自我的空间环境,让他们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发现秘密的美妙,美妙地去体验生活。
二十年后读后感篇5
内容简介:
毕淑敏是本书的作者,她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红处方》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曾被南方周末评为该年度最具影响的十本数之一,并获得首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大奖。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她现实的笔触所深深震撼和吸引。这本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戒毒医院,主人公有善良的戒毒医生简方宁,作家沈若鱼,也有被欲望缠身的医院护士栗秋、孟妈以及丧心病狂的戒毒者,小说围绕他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欲望的陷阱。小说极具现实意义,警醒我们,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摆脱极度的欲望,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读后感:
书中欲望重重,戒毒医院的各色人物,大多都属于欲望的化身,其卑劣的行径 ,以及被欲望扭曲的灵魂让人毛骨悚然。庄羽是主要的人物之一,她美丽,她拥有完美的家庭和完美的婚姻,但却在空虚和寂寞的无尽欲望中,爱上了毒品带给她的快感,从而陷入了扭曲的人生里面。她与深爱她的丈夫支远因为吸毒而成为性亢奋者,在医院的公共病房公开地做爱;面对简方宁的美丽纯净,她陷入了极度的心理不平衡,最后也让戒毒医院的医生简方宁染上了毒瘾,两者同归于尽。有一位伟人说: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东西撕碎给别人看。这样的结局是让人想不到的,简方宁放弃了家庭,放弃了外面的美好世界,把一生都献给了戒毒病人和戒毒事业,可也却被自己全心全意对待的人如此伤害,也许是她太善良,也许是吸过毒的人都有一颗贪婪无止尽的心,包括贪婪美好的生命。在最后她用仅有的力气向人们呼喊:世界上善良的人啊,请热爱生命。在这个世界,我们彼此追求着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感觉,但万万不能的是走上了邪道,追求变态的享受,最后欲望缠身,无法自拔。在戒毒医院这样的熔炉里,还有各色的贪婪角色,如护士中的狂人栗秋和孟妈,前者因为仰慕贵族气派和风范,费尽心思地将有身份的吸毒分子作为自己的结婚目标,把玩弄女性成瘾的吸毒病人的吸毒病人北凉当成翻身的救命稻草。因为她想:住在这里的人,别看现在瘫软如鬼,真要戒了,就是另一番光景了。他们要么手狠心毒,要么道行广深,法力无边,要么树高根深,总是绝非等闲之辈。后者装着慈善的外表在医院卖笑,却假公济私,靠充当住院介绍人牟取暴利,也偷医院的病人简历来掌握客源,以此自设戒毒诊所;还有混迹于戒毒医院的拜金者三大伯,轻车熟路地混进医院秘密贩卖毒品,赚不义之财;还有一位手持戒毒秘方的人秦炳,向医院索要重金失败后,便卖方求钱,将它转手让给外国人。
身处于学校这座象牙塔里的我,从书中感受了震撼。但在如今社会中,欲望也如90年般盛行,道德不断在沦陷,怨声载道,失去了自身的和谐及社会的和谐。作者对欲的描写,使得小说始终笼罩着悲凉的色彩。欲望让人在追求自我利益的时候使人间充满了苦难。毕淑敏开出的红处方意在警醒我们:任意肆虐的欲望犹如毒品,在欲望控制下的幸福追求如同被毒品控制了一样,只是伪幸福,实际上是把自己引向地狱,追求幸福快乐的欲望不是罪恶,但必须控制在理智的范围,治欲犹如戒毒。
所以别让欲望控制我们,多想想生命的意义,怀着对这个世界的爱,走完这一生。
二十年后读后感篇6
这是一个血淋林的复仇故事。故事源于《列异传》与《搜神记》,鲁迅先生以白话写文言,在简短的篇幅中加入自己深沉的思考和强烈饱满的反抗力量,使简单的复仇原型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以及事件本身的张力。
故事一开始还原了一个十六岁男孩应有的状态:天真、单纯,对这个世界谈不上热爱也说不上厌恶。他会害怕老鼠,他会贪玩地捉弄老鼠,看到老鼠在水中痛苦的样子,他会去拯救,更会在老鼠死后产生罪恶感。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这是眉间尺最真实的本性,但这是他的可贵之处亦是他的致命之伤,你就是十六岁了,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都不变。看来,你的父亲的仇是没人报的了。是的,因为他是一个有杀父之仇的少年,所以天性再怎么可贵被视为不能行大事的优柔寡断。少年的成长历程,在和老鼠的斗争中得到体验,这无疑是《铸剑》中最精彩的篇章,是作者刻画人物的神来之笔。小说在这里揭示了主人公最典型的性格,产生了第一个人物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并为下文眉间尺不能完成杀父之仇埋下了伏笔。
原本的故事,父子两代的篇幅是大体均等的。而在《铸剑》中,真正的铸剑者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已死去,他的事迹是通过主人公母亲之口交代的。大欢喜的光彩,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着,拂拭着。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squo;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绝不能洗掉运命。我可是早有准备在这里了!squo;他眼里忽然发出电火似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squo;这是雄剑squo;他说。squo;你收着。明天,我只将这雌剑献给大王。倘若我一去竟不回来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间了。你不是怀孕已经五六个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抚养。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脖颈上,给我报仇。squo;
这庄严的笔调,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颂歌。眉间尺的父亲是真正的英雄,是作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现的,故事这样安排,作者的匠心在于拉开英雄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树立一个理想寄寓之所,告诉我们真正的安身立命所在。小说中还有一个值得品味的细节:雄剑溶在青光中看似全无,正隐约象征鲁迅心底深处对文化,对国家命运虚无主义的态度,渴望英雄的出现。
在复仇的道路上,优柔寡断这个骨子里的性情仍是存在于眉间尺身上。他径直向前走,一个孩子突然跑过来,几乎碰着他背上的剑尖,使他吓出一身汗。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没有遇到黑色人,杀父之仇根本无法报成。他的生活环境是一个无聊落寞的反英雄的环境,一个消解重大行动意义的环境,一个人心失衡远重于腥风血雨的环境,尽管腥风血雨在但是并不缺乏,可是却再也不能造就英雄了。然而,黑色人的出现,却打破了眉间尺所处环境的平衡,让他有勇气毫不犹豫地砍下自己的头,抛弃了自己的未来去成全一个仇恨,也就完成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
高潮是三个人头在金鼎中互斗的事。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眉间尺的头死死地咬住楚王的头不放,楚王也不示弱王又狡猾,总是设法绕到敌人的后面去。寥寥几笔就将王的狡诈声动展现出来了。接下来王公大臣的描写更为微妙,诡异的神情令人哭笑不得,麻木了的动作使人啼笑皆非。黑色人的头的参与使这个高潮又一次升华。黑色让你和眉间尺的头对楚王的一个头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比塌,满脸鳞伤。在这金鼎沸水之中如此场景正是神奇呀!之后的事就是王公大臣们的了,他们蠢笨的举动和黑色人和眉间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黑色人和眉间尺是沾了楚王的光,才得以隆重的安葬,和楚王埋在一起。这时,老百姓们的举动更具有讽刺性,大出丧 变成了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全文就在这样一个似悲实喜的讽刺结局中结束了。
?铸剑》与《药》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各种大胆夸张的写法,表现了无比深沉的思想。这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正如他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黑色人是一个反抗阶级的代表,而王则是可恶可恨的封建官僚,百姓则是麻木不仁的过客。鲁迅先生以笔为枪,进行他的复仇,也试图唤醒沉睡的国人,这才是小说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