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篇

时间:2025-04-09 作者:Trick

写读后感不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与理解,在读完一本书后,认真写下读后感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8篇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篇1

这个暑假我了一本叫做《十八岁出门远行》,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脸上的眼泪夹杂着欢笑始终在内心流淌。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我”在起伏不止的柏油马路上寻找旅店时的一个迷茫的过程。小说通过“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和人性遭摧残,人们愚味,对现实状况以及未来迷茫的青年人,在小说中多次提到“旅店”。其实,那仅仅指的是“我”的精神的寄存处,物质的寄存处,面对司机老乡的不理不睬,面对那些野蛮的农民们和本应该善良可爱的孩子们,我更加的沮丧了,我再次深深的进入了一个迷茫的过程。

知道那个司机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还朝“我”哈哈大笑时,我绝望了,又饥又冷的我什么都没有了。现在遍体鳞伤的“我”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就像遍体鳞伤的汽车一样。还好,汽车的座椅没有被抢走,这让“我”心里有了稍稍的安慰,躺在座椅上的“我”渐渐的开始暖和一点了,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的心窝还是健全的,温暖的,原来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旅店,这个旅店竟然在这里!我不禁为这个远行者感叹!

没有经历过十八岁的人,希望你们好好为自己的十八岁做准备。有经历过十八岁的人,不知有没有好好利用这个十八岁呢?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些挫折,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坚强,让我们在挫折中学会更多

这个青少年的心,深深打动了我,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我未来的十八岁。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篇2

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热情,为了遥远的理想而执著。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憧憬独自上路。告别童年,告别过去,是成长的第一步,去寻找自己的未来。路上,一直问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理想出发,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惫,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着将遇到的折磨,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如此循环,他始终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热情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因此,当他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现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车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抛在一边,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己带到何处。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这么简单。人总要接受现实,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学会坦然。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但真正步入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只能学着坦然面对。

读这篇小说,感觉是在一个梦境之中,但这个梦有时那么地真实;不知道它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但又在无形中与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笔者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学的意蕴所触动,也是因为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觉得像现实中的自己。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篇3

这是余华的处女作,读后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是的,十八岁,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年龄,也许正道出了我们的一些心声。

主人公出门远行。去哪?我们谁也不知道。主人公也没有方向感,他有的似乎只有兴奋和喜悦。“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定居的胡须。”他是那样的得意,因为这标志着他长大了,可以出门了。

他远行去干嘛?又不知道。他现在唯一想的'就是去寻找旅馆。我们在外旅行,旅馆是必须的,它可以让我们在陌生的地方安定下来,让我们漂泊的心得以慰藉,它是我们临时而重要的家。

于是,他问了好多人,他们竟也不知道旅馆在哪,只让我“走过去看”。“走过去看”,也许是让他更充分地去接触现实吧。

结果,没找到。“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看到另一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他是那样的兴奋与迫切,然而现实却一次次将他推入失望的境地。可似乎他是一个乐天派(也对,他才十八岁嘛),他一次次地奔,没命地奔,好像不觉得累哎。终于,他没发现旅店,却见到汽车了。到这里,我想我们所有人都会感到一丝欣慰吧,因为有了汽车找旅馆的可能性就会大一点了吧。纵使它是一辆故障车,纵使它是朝反方向开的,他依旧兴致勃勃地跑去。这时,我的感觉就是文章要结束了:司机将他送到旅馆,他为下一天做准备。

我的想法实在是偏的太远了,余华小说的高潮才刚刚开始,我倒以为结束了。他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首先车抛锚,没法修了;随后遇到了人抢劫,他奋勇上先,却被打得遍体鳞伤;他告诉司机这一切,司机却冲他哈哈大笑,而且竟然背叛他:抢走了他的红色背包,和土匪们一起走了。他受到了现实的考验,一无所有了,剩下的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自己。他感到了悲凉凄伤,不久突然又变得宽慰起来。“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心窝便是健全暖和的。”多么纯朴善良的想法。他的旅店找到了,就在这个被抢得一空的汽车里。

我不禁佩服起这位主人公,他是那样的质朴善良,乐观豁达。

然而我又看到了他身上的无奈:他始终找不到旅店,他勇敢正直却被残酷的现实折磨得遍体鳞伤。

他让我感受到:十八岁,是一个青涩的年龄。在这个年龄,当我们去涉世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我们会感到迷茫而又无能为力。

刚进入大学的我们,在这个异地他乡的地方,遇到了问题,我们会觉得很无助,觉得很惶恐,觉得适应不了这种生活……

然而我们又该怎么做呢?也许得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排遣吧。

在这篇小说中,我还读出余华对世事无常的倾诉,这让这篇文章多了些伤感,也多了些沧桑。

总之,《十八岁出门远行》让我体会了很多,思考也更加深刻,亦更懂得十八岁,我们该长大了。

喜爱这篇小说,喜爱余华。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篇4

本以为这本书是介绍某个人在18岁出门旅行的过程,令人意想不到的却是:这是由于11篇短篇小说构成,每一篇都贴合我们生活更多的关注是青少年的成长足迹。

青春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最珍贵的东西,可往往越珍贵的东西,我们越容易丢失。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我们会变得飞扬跋扈,有时又变得沉默寡言,又爱与朋友们疯狂。正如这本书所写,青春期的到来会让我们有所改变,变得独立,个性张扬,甚至有些叛逆。但这或许只是对于成人而言,因为时代的鸿沟,我们总爱与同龄人交流,而不愿与父母沟通。正因为如此,很多事情你懂而父母不懂,父母知而自己不知。可是成长却总有一个过程,我们会从懦弱中走出来,变得坚强。阿来的《格拉长大》叙述了十三岁少年的成长,他并没有重点关照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心理,而是探讨了青春期少年如何完成对生命起源的感悟以及如何独立承担起生存的重负,格拉用勇敢、善良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由此可见,青春期的少年不仅仅具有所谓的叛逆,更重要的是成长。

十八岁,已经算是成年了,意味着长大成人——摆脱幼稚、走向成熟,而《十八岁出门远行》所展示的冷漠的,难以把握的世界则令我们惊恐、惶惑。曾在《青年文摘》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是关于大人和孩子不同的自我。主持人问了大人和孩子同样的问题“如果能改变身体的一部分,你想改变什么?”同一个问题,大人和孩子的回答截然不同——孩子们想要的是能让自己满意的自我,而大人们要的是一个能让别人满意的自我。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成长会改变我们所拥有的原有本质,但我们或许本就该历练历练,十八岁,出门远行,完成成人礼。 小时候总想赶快长大,因为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对它存在新鲜感,可长大后又怀念儿时的天真,《十八岁出门远行》会带你重回青春期,体验成长带来的不同感觉,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律动。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篇5

我们同是年少疯狂:一个,十八岁时便一个人背起行囊;另一个,十四岁独自去了香港,独自闯荡世界,想来自由快乐,实则不然。外面的世界变幻莫测,有冷有暖。十四岁独自去了香港的人是我,我的经历虽与十八岁的主人公的远行有所不同,但这让我对《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有了理解和共鸣。

旅行的一开始我们总是满腔热血。

当知道了可以去远行时,十八岁的他”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我也终于摆脱了家里”做这个“”练那个“的生活。”我自由啦“”我可以随便玩手机啦“”我可以离开爸妈的唠叨远走高飞了“”爸爸妈妈,bye——bye“……各种快乐已经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了。而爸爸妈妈他们是一夜未眠,担心焦虑,一大早还留给我一个条子,千叮咛万嘱咐一些”小儿科“的话:不要和陌生人讲话、不要答应陌生人带东西回大陆、不要在刷卡时让人看见密码……

尽管一路上有小插曲、阻碍,但仍我们热情洋溢的去冲破,兴奋地向前走去。

”公路高低起伏“,前面的路绵绵无尽头,虽觉得前方有旅店的几率越来越小,但小说中的青年仍”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而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正如我想的`那样,在出发去香港的机场里,的确发生了一件令我焦虑的事。我在机场里遇见了同学,便将行李及放着手机的包包统统塞到爸爸手里,去同学那儿”串门“。当我回到出入境办理的门前时爸爸不见了。这下我着急了,没了命似的打电话,跑来跑去,蓦然回首,老爸却在,面馆饭桌旁。但当这一小风波过去后,我还不是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军登机口,爸爸再三的”注意安全“”要有礼貌“还不是当了耳旁风,有什么好犹豫、害怕的!

也许这就是青春的沸腾与澎湃。年少的我们在疯狂时,什么都阻挡不了我们的前进的脚步。青春无退缩!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篇6

初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还是高中课本上,当时觉得此文晦涩不已,读后似乎摸懂了什么,又没有看出什么,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领悟。那时的懵懂少年只会较真地斟酌作者的用词、表达、作品的情节,会思考为什么这样:不明白“我”的遭遇;不明白抢苹果的人为什么失去道德感,个个是如狼似虎的强盗,无法无天;不明白司机莫名其妙的态度,粗暴的抢走“我”的东西;不明白“我”出门远行所看到、学到的又是什么……

时至今日,重温这篇短文,拨开迷茫,我看到了余华面对人性之恶的冷漠、冷静的叙述和极力渲染;看到了那个少年形象,看到了一种孤独的,在路上的精神气质;看到了真实与残酷‘也看到了存在与怀疑。

“我”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离奇遭遇,十八岁的“我”生活得无所畏惧又谨小慎微,好似任何一点点的改变都会让自己变得自豪。第一次出门远行的兴奋;路上对旅馆的追求向往,旅馆所代表的意象;在拦车时自沾的人情世故;轻易地沉浸在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冒险进击的热情里。和司机打好关系甚至勾肩搭背,心里的兴奋,上路的激情,勇敢无畏的闯劲;在遭遇汽车中途报销,车上能拆的东西都被无情粗暴地哄抢掠夺的失措、愤怒、挣扎、无力;在司机麻木和怪诞的态度、与我无关的悠然姿态里,不解、迷茫、惊慌;失去财产后的愤怒、平息、对汽车座椅的依赖和安心……

?十八岁出门远行》展现出的这一系列发展,看似怪诞,云里雾里,却也契合了阎连科这样一段话:“我们忘了,小说之所以是一种虚构,正是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我们忘了,其实生活的复杂,残酷,肮脏与美好,都要比他们看到、想到的复杂得多,残酷得多,肮脏得多,也美好得多。就算你是最具天才想象的作家,事实上,你也想象不到生活有多复杂、多肮脏、多残酷、多美好,这也正如我们无法目测大海的深度一样。”

“我"这一切出门远行的遭遇,都让“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起来,这一切的遭遇都让“我”被成长。越长大越懂事,也越笨重,走起路来,身上已经有越来越多,不得不背负的负担,家庭的,信念的,生命的,现实的,其实也包括梦想的。常常是为了走得稍微轻松一些,我们忍痛割爱地瑟缩了自己的梦想,逼仄它们到阴暗促狭的角落里去。渐渐淡忘它们、抹煞它们、羞于提起它们、彻底抛掉它们。

生活得复杂、残酷、肮脏、美好,周围人的态度都在改造着在路上的我们。“我们也犯过很多错误,失去一些本该一直继续的朋友,失去了一些本该关系更好一点的朋友,但成长不就是这样么?不是学到就是得到。你成长中所有遇到的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解决了,你就成为了你这类人当中的幸存者。不解决,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为谁。”——刘同如是说。

我们在路上,我们被成长。

十八岁出门远行,成长不止。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篇7

皎洁的月光又一次照亮了我的书房,它迟迟不肯离去,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我独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细细品读着《十八岁出门远行》。

书中讲了一个十八岁的“我”步入社会的旅程。当夕阳逐渐落下,“我”看到了黄昏的头发,“我”不再贪图旅途上美好的风景,迫切需要找到心灵栖息的方,“我”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我的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在旅途中“我”迫切想搭车,可是连汽车的马达声都听不见,“我”总是期待着高处,因为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中间的那个弧度中一定有“我”想要的旅店。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一次次地往高处奔,奔来的却不是“我”满心憧憬的旅店——而是车。不过这也不错,最起码“我”可以搭车去寻找旅店了。“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递给了他一根烟,给他点了火。于是,“我”便心安理得,因为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的让“我”做他的车。在他的车中“我”发现的一个箩筐,用鼻子闻,是苹果。等他修好车,“我”便对他说:“老乡,我要搭车。”却被他粗暴的叫滚开,“我”对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含着我的烟。”他便友好地对“我”说上哪,“我”对他态度的180度大转变感到大惑不解。由此“我”还因为给他的这根烟得到一筐水果。车开着开着抛锚了,“我”只好下车。这时便来了一群人,“我”跑过去问:“这附近有旅馆吗?”他们没有回答“我”,却问:“这车上是什么?”他们得知是苹果后便开抢,“我”被他们拳打脚踢。远处又有几个人蜂拥而来抢苹果,“我”对司机说:“你苹果被人抢了。”他漠不关心,还在远处嘲笑“我”。苹果抢光了,远处只剩下屈指可数的苹果,“我”被他们打的狼狈不堪,抬头看看夕阳的余晖,仿佛是为了看“我”的笑话迟迟不肯离去。“我”爬到车椅上,身体虽是遍体鳞伤,但“我”的心窝却是暖的。躺在车窝里想起了“我”临走时父亲对“我”说的一番话……沉重……

人要接受现实,要在现实中寻找安慰,学会坦然。少年虽然质朴、勇敢,但坦然面对现实时却显得无能为力。青春充满困难挫折,我瘦小的肩膀要扛起很多的责任,也要学会忍受很多的事,冰冷的世界,人情的冷暖……我都要慢慢地适应,因为我憧憬长大,憧憬青春,憧憬未来,就要面对困难,挫折,还有黑暗。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篇8

?十八岁出门远行》作为余华的成名作,没有他的其他作品那样充满暴力与血腥,但确实是一部让人感到困惑的迷幻小说,作者用一种冷静与默然的笔触体验迷惘的青春、无常的人生以及荒诞的世界,给读者预留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却让人难以琢磨,回味无穷。我把它来回读了几遍,从迷惑不解到略知一二,写下了这篇感想。

青春,在水木年华的歌声里,是一扇关闭的窗,外面是美丽的图画;是一扇打开的门,追逐的珍爱,握紧的幸福,短暂得像落花……青春,在余华的笔下,是梦一般迷惘、离奇、荒诞、混乱而又充满了一种不可逃脱的宿命感!梦 境小说自始至终都充满了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司机从态度粗暴到友好,汽车突然抛锚,司机认真地在马路中央做广播操,农民抢苹果、车窗玻璃、轮胎、木版———一场奇怪的浩劫, “我”莫名其妙被挨揍,司机站在远处朝 “我”哈哈大笑……一切令人宛若是在梦境中,迷蒙出奇、漂浮不定、怪诞无常而又不可思议。是 “我”发生了混乱,还是世界发生了混乱?是“我”脱离了世界,还是世界欺骗了 “我”?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 “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 “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既是“说梦 ”,那就无访说得荒诞些。作者感喟生活的无奈,拾掇了一个个离奇的片段,凭籍生活的本色叩击读者的心扉,然而却用近乎冷漠的语言,产生了梦一样的美丽。迷 惘余华曾说: “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余华正是用一种 “说梦 ”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我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他也不知道。 ”何其迷惘!那是年青人的通病!他们不知道自己前面的路,他们也不在乎自己的远方,只管漫无目的地生活。作者以一个清醒的陈述者,显示了一个迷惘的青春世界。还 原“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 ”“车窗外的一切应该是我熟悉的,那些山那些云都让我联想起来了另一帮熟悉的人来了,于是我又叫唤起另一批绰号来了。 ”那些云,那些山 ———若隐若幻的过去;那些存留在记忆深处的人与事 ———似真似假的世界……一个在 60年代出生的男子 ,记忆中的过去是阴暗的。尽管如此,他依然把他的记忆还原,却充满了作者的辛酸与无奈。

正如余华说: “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这些中短篇小说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 ”追 求余华前期的.创作用语言建构了一个充满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阴暗世界,文中弥漫着荒谬与绝望。尽管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也有暴力,但却更多地看到了追求与希望的影子。

“旅店 ”———在作者的眼中就是 “我”人生的目标与心中的梦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眼下我又往高处奔去。 ”这就是青春的初旅、生命的初旅,即使充满了沮丧,即便伤痕累累,依然一次又一次努力地尝试、奔跑。“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无数次的苦苦搜寻, “旅店 ”就在自己的心里。迷乱与温馨并存,也许在余华的这部作品中,他正在努力尝试着,追寻着自己心中的那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