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限于书籍,也可以应用于电影、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完成一本书籍的阅读后,写下读后感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和情感,下面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红楼梦的读后感4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红楼梦的读后感400字篇1
说到经典,我认为非《红楼梦》莫属。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记得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二年级的时候。那时,我虽是在妈妈的陪读下读完整部经典的,但已经被其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所吸引。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黛玉葬花,至今那场景仍然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桃花树下满地落花,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篮,手中拿着花帚。她把花都扫了,放到花冢拿土埋上,那是多么美的一幅画面!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可以看出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今天,我再次阅读《红楼梦》,觉得葬花并不只是一幅美的画面,里面有着黛玉极度的悲伤。她失去了父母,又体弱多病,只能投奔贾家。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女,总有一点寄人篱下的滋味,加上她性格的悲观,以及婚姻悲剧,让她见到花就好像看到自己,最后以花来喻自己,把花和自己埋葬在泥土里,以求心灵的洁净。我还是有些似懂非懂的感觉,就去问教初中语文的姐姐,姐姐告诉我:黛玉葬花不仅仅是她悲愤的一种宣泄,更是她对世事的一个无声的控诉和反抗。啊,原来黛玉葬花还有这层意思!
我觉得,在阅读中,我不仅阅读着他们的故事,也在品读着他们的人生,了解着那年那时的一段历史。好书不厌百回读,名著不厌百回品,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反复地品读经典,以求真正读懂、读透名著。
红楼梦的读后感400字篇2
我和大部分认为贾宝玉为了爱情而出家的人的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的离开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
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地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
天是无法改变的,老天说这样,你不能那样。可我觉得,贾母那是不相信宝玉,不相信黛玉。不然为什么要这样——活生生的拆散宝黛俩人。这是为什么呢?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的都不一样,而且还清清楚楚的、对比鲜明,尤其是林黛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写作的妙处,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呀!
不愧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读完这本书觉得自己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还有三本我想着以后我一定会慢慢看完,细细去品味。
红楼梦的读后感400字篇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题记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滚滚红尘演绎出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繁华褪尽,留给我无限的启迪。在拜读着曹雪芹的《红楼梦》时,我看透了世间的悲欢离合。
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字梦阮,号雪芹。他是一个旷世奇才,虽贫穷,但他创作了这部著作。喜欢这部名著,更喜欢其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
宝玉情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就是《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他出身于显赫的封建大家庭里,却是一个叛逆者,他一心追求真挚的感情,毫不顾及家族利益。他和黛玉终究阴阳永隔。一个身心俱碎,含泪九泉;一个万念俱灰,遁入空门。封建社会,给他造成极大的痛苦。
看透世间,我读懂了他.......
黛玉传
"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那黛玉的美貌,叛逆的思想,为那花残落到的叹息,无一不浮现在我眼前。她的美貌连王熙凤也感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她的内心敏感,葬花时,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用"一抔净土掩风流"。听人唱起"只为你如花美誉,似水流年",便顺口吟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名句。
看透红尘,我读懂了她......
之所以喜欢《红楼梦》,是因为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刻苦,是因为那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因为那才能不凡的王熙凤、大大咧咧的史湘云、淡然冷漠的惜春、村气十足的刘姥姥......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听一曲红楼吟唱,看世间悲欢离合,梦一回红楼沉醉,品红尘滚滚......
?红楼梦》带给我的不仅是动人的故事情节,也为我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文学梦.....
红楼梦的读后感400字篇4
红楼梦读到尾声时,便会使人看尽大观园中的人情冷暖。
贾母,在我刚刚阅读《红楼梦》时我认为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对宝玉的宠爱,对黛玉的热情,让我感到大观园并不是冰冷的,它是温暖的,因为贾母。但随着之后的阅读,直至黛玉死后我看到了贾母的冷漠与无情,一位慈母的形象在我心中破灭了,我对于大观园的幻想也逐渐消失。
王熙凤,她无疑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最引人瞩目的,相信她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最精彩的文学典型之一。她英俊俏丽这一点相信在第三回中已经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她聪明伶俐大观园中上上下下都需要她来打理,她杀伐决断,谈笑风生体现了作者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倾向。她在大观园中的累累恶行,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自私贪婪,阴险凶残,生活糜烂的卑劣品质。她的性格是多样的也是统一的,善恶兼具。
晴雯的性格与黛玉有些许相似。她们都心高气傲,真诚直率,眼光敏锐,口齿锋利。但不同的是晴雯只是一个奴婢,她没有黛玉的多愁善感她比黛玉更来得开朗,刚强和泼辣,敢说敢笑敢怒敢骂,不像黛玉那样娇贵高雅,我甚至觉得与晴雯相比较黛玉显得有些许懦弱。晴雯做不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诗词但她却可以拖着生病的身体勇补雀金裘。
大观园中有纯洁,勇敢的女孩子也有冷漠虚伪的妇人。每每读一遍红楼梦每每会有新的感悟,红学是有趣深奥而又令人悲伤的。趣在于看宝玉与大观园中的女子相处,悲在于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与封建礼教残害了多少纯洁无辜的少女。
红楼梦的读后感400字篇5
?红楼梦》这本书,一起主人公曲折的身世和作者曹雪琴精妙的构思,列入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这本书以贾雨村,经过贾家的帮助重新做知州(官名)为背景,引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突出了贾家的权势之大。贾家又分为:荣国府和宁国府,荣国府和宁国府在同一条街上。故事以荣国府发生的为主。主要写了贾家从兴到衰的过程。后以贾宝玉同薛宝钗结婚,考中进士后,贾宝玉出家去做和尚为结尾发生的故事。
从这本书的一个人物:刘姥姥说的几番话里可以看出,贾家当时的生活非常奢侈一次螃蟹宴,够刘姥姥吃上一年饭的钱,一个鸽子蛋一两银子,竟毫不珍惜的扔进垃圾桶。
正是因为这样贾家才会败落,其中也有王熙凤的独裁。但这不是奢侈与腐败所导致的吗?现在有许多奢侈的人,不知节俭,在有些地方,人民非常穷,把浪费的东西堆积一块,可以是那里的人民富有起来。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永远是春天。只要人人不浪费,地球永远笑开颜!
红楼梦的读后感400字篇6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我、充实着自我。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
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着,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能够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能够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红楼梦的读后感400字篇7
翻开《红楼梦》,眼前刹那间出现了一个飘渺的戏台。戏台上的人穿红戴绿,唱的是那么清晰,却又那么虚无,一声声,不可捉摸地从另一个世界传来……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那是何等的荣华富贵啊,没完没了的欢笑,没完没了的宴席,没完没了的金银……我正在应接不暇之时,一群贵族小姐太太们,袅袅婷婷地走了过来。于是便上演了这么一曲《金陵十二钗》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不是林黛玉在悲鸣吗?从小寄人篱下的黛玉呀,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冰清玉洁,你“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的大胆叛逆精神,始终散发着一种不可抗拒的锐气。可这份“病如西子”的身心如何能抵挡住那个社会的吞噬,只落得“一生杜宇春归尽,寂寞空枕空月痕”!
合上《红楼梦》,那个二百年前的戏台,似乎还在眼前飘渺,还隐隐约约听见那从云外传来的声音“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茫茫大地真干净!”
都云曹公痴,谁解其中味!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本红楼,何止是一千个……
红楼梦的读后感400字篇8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在那样的年代,多少女子甘为农妇。今读《红楼梦》别样的香菱启示了我,“女子有才便是德”。
——题记
读完《红楼梦》,合上书,书中个个人物浮现在我脑海中:聪明灵秀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豁达稳重的薛宝钗……可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平凡、勤学苦练的香菱。
书中,《呆香菱苦心学吟诗》特别吸引我。香菱请黛玉教她作诗,于是黛玉就拿了一些书给香菱看,香菱拿来认真地读起来,把黛玉所划的都背了,又细细思索了一番,并说:“书里有好多诗我都非常喜欢,我一定要学会作诗才行,你再拿些书给我看吧。”黛玉听了,又拿了几本书让香菱读,还给她出了个题目,让她试试自己写一首。
这时宝玉、探春他们都来了,大家一起谈笑。但香菱一心写诗,也不理大家,一个人坐在旁边思考,连吃饭也顾不上了。大家见她写得辛苦,都叫他不要再想了,先歇一下,香菱却不肯,一个人坐在山石上发呆。这天晚上一直到很晚她都没睡着,刚睡着突然喊:“有了,有了!”就把梦里的诗写了出来,大家都觉得她作得好极了。
读着香菱的故事,我不禁想到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可香菱却一心读诗,学作诗,让自己变得满腹诗经、才华横溢。大家都非常喜欢她,敬佩她,我也被她的才华和精神所吸引。怪不得爸爸妈妈和老师都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记得有一次,在期末复习期间,我沉迷于网络游戏,在一些该复习的时间上用来玩游戏,所以成绩直线下降,结果期末考得很不理想,被爸爸批评了一顿,之后,我就再也没碰过游戏了。
香菱的故事告诉我:“女子有才便是德”。长大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像香菱一样有才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