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的读后感参考7篇

时间:2025-04-29 作者:Lonesome

大家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激发对阅读的热情,培养良好的习惯,读后感是我们与经典之间的联结,帮助我们领悟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童年》的读后感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参考7篇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篇1

我们的童年是无忧无虑、快乐的,而在高尔基写的《童年》中,他的童年是在仇恨、悲惨、凄凉中渡过的。

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犹其深刻的是第4、5,6章。在这三章里主要写了:外祖母对上帝祷告,给我讲童话;舅舅在喝醉后在外祖父家放火,后来外祖母在火灾中指挥,灭火后自己受了伤但还给舅妈接生,但舅妈也因难产而死。

后来外祖母给“我”讲了自己的苦难身世她早年丧父是一个孤儿,跟着母亲沿街乞讨,后来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而自立。外祖父教“我”识字,给我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哲理,对“我”的好奇心有问必答,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米哈依尔大舅因争夺家产带领流氓攻打外祖父家,事情揭发了大舅的判逆,凶恶。反映了当时社会家庭的矛盾,善良的外祖母因劝架被打伤了,造成骨折。

在这三章中描写了外祖母对人善良,忠厚,对丈夫容忍,体谅,聪明能干的性格特点,写了外祖父偏心,暴力,粗鲁但残存善良的性格特点,还写了米哈伊尔大舅自私自利,凶残的性格特点。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感到幸福知足,要热爱生活!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里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再看看我们,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高尔基这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的学习,因为童年的艰苦生活,他获得了坚强的力量,最终于成了一名伟人。他的这种坚强不屈,敢于面对困难并勇于克服苦难的精神是我应该好好学习的。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篇3

当我们结束童年生活,走向青少年时期的时候,我们必定会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与父亲去钓鱼,和妈妈去游乐园,随哥哥姐姐去穿街走巷地玩耍。但是,在我们用心回味的时候,有一个伙伴正在努力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回想到儿时糟糕的生活,他就是高尔基,高尔基是著名的苏联作家,他所写的.《童年》名扬海内外,这是一本用真实生活为原创的自传体小说

这本书讲述了小孩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段时期的生活状态,他在幼年时期就失去的父亲,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他从小饱受痛苦的煎熬,受尽外祖父与两个舅舅的委屈,幸好还有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的外祖母,把他教育成一个正直勇敢,充满爱心的孩子。还有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在高尔基的童年中,我还知道得当时俄国腐朽的社会制度,黑暗现实和自私、愚昧的小市民气息。

当我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时,我才发现原来我就是那只在蜜罐中长大的蜜蜂,从小就不用对生活担忧,长辈会给你采蜜,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吃完这些我自以为已经吃厌了的父母的呵护。与贫困山区的伙伴相比,我们又是那么的幸福,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教育,又有父母、长辈在身后作我们的精神支柱,给我们前进的动力。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童年已经过去了,我们可以回味,但我们不要老是想着以前,应该要放眼未来,向着目标,往更远的地方前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前途。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篇4

人们总说我们这一代人非常幸福,是温室里一朵小花,吃穿不愁,有优越学习条件,只要要求合理爸爸妈妈就会尽量满足,但扪心自问:“我们幸福吗?”我心里就如翻滚浪潮久久不能平静,我陷入了沉思……

文中作者怀念童年时两种游戏——拍洋画、打弹子,可是作者遗憾地发现这种游戏已销声匿迹。虽然这些游戏简单,却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看了这篇文章我非常羡慕作者。那些洋画、弹子虽然非常廉价,玩起来却那么带劲,让人意想不到。现在玩具虽然非常贵,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上千元,遥控赛车、悠悠球、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高达瓶装玩具……买回来玩几天新鲜劲一过,就把它弃之一边,这样是多么浪费。传统游戏如陀螺、铁环都是自己制作,动手又动脑。而现在玩具眼花缭乱、花样繁多,对开发智力帮助并不大。特别是电子游戏,危害视力,而且容易上瘾,一旦沉迷其中,就无法自拔。

不仅仅是作者小时候玩玩具让我们羡慕,更让我羡慕是作者小时候有那么多玩时间。文中写道:“放学后,放下书包,从下午时分一直到傍晚,才在大人呼唤声,不舍结束游戏”。虽然玩得土头土脑,但令我十分向往。能有这么多时间用于玩耍,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瞧瞧我们先自爱这些学生整日埋头于作业之中,做完课堂作业,还有家庭作业。做完了家庭作业,还有爸爸妈妈布置作业。好不容易盼来了双休日或是假期,似大腕明星走穴赶场似,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之间,忙得连喘气时间都没有了。学习!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有点时候真希望我是机器人,可以不知疲倦,我们哪可以喝小伙伴一起玩?即使有一点时间也都呆在家里独自地玩耍,缺少了非常多非常多小伙伴合作与沟通机会。

童年对于一个人非常宝贵,一身只有一次,而且是转瞬即逝,作者十分怀念童年。简单童真游戏给作者带来了七彩绚烂童年,相比之下我们童年是缺失色彩。对即将远去童年我感到留恋,更多是遗憾……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篇5

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是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起来我的今天是多么的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五岁时,父亲病故了,胜过更加困难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寒,高尔基上学的时候只能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发黄的.衣衫和散腿的裤子。这样一身“五颜六色”不协调的装束,引起了同学们的嘲笑,有的同学还给高尔基起外号。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可以穿新衣,甚至是高档的衣服,真是惭愧啊,自己有这么好的条件,身在福中不知福,挑三拣四,不知衣服的珍贵。

高尔基为了上学,只得捡些破破烂烂换钱,没到不用上学的梯子,他就一大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的见一些烂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站。运气好的话可以有半个卢布的收入,运气不好的话,上学的事都没了着落。再想想我们,事事不用自己操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在这样的幸福生活下还不知道珍惜,有什么理由是我们可以不努力学习的呢?

捡破烂换来的钱是高尔基学费来源,但是学校里德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并不理解高尔基的行为,反而嘲笑他,说他身上有臭味。在我看来,那些嘲笑高尔基的孩子才是最“臭”的!高尔基把别人的嘲笑化作了自己前进、努力学习的动力,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和喜爱。

合上书,我不禁思绪万千,想想高尔基,想想自己,我有太多地方要改正了,想到不如做到,好吧,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个好孩子。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篇6

今天闲得无聊,我便首夺《童年》,津津有味地看了一起。《童年》是一部以作者高尔基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小说的大概内容是:小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回外祖父家。外祖父家是一个濒临破产的染布坊。

期间,阿廖沙获得外祖母的疼爱、关爱,受到外祖母典雅童话故事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战家产争执、打人。与阿廖沙关系甚好的“小茨冈”伊凡也在一次搬到十字架的时候,由于两个舅舅的贪婪而被烧死了。这种现实生活中的贤与恶、爱与恨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给了深刻的印象。十一岁时,阿廖沙的母亲去世,外祖父也斩了产,阿廖沙无法之后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踏上社会,独立国家经商。

书中重现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看完了《童年》,我可不的感慨:高尔基生活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可是他还是熬过来了,而且出了最出色的无产阶级作家。《童年》这本书让我受到了相当大的灵感,它教育我们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坚决理想。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篇7

?童年》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高尔基小时候遇到的人与经历的事,在这部《童年》中,故事的情节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书中慈祥的外祖母那丰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使作者听了大为神往,就激发了他对正义事业的美好希望。

?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我读完《童年》,觉得它记载了高尔基铅一般沉重的往事。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即使是舅舅们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而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有求必应,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哪能和高尔基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我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