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读后感8篇

时间:2025-05-22 作者:pUssy

优质的读后感能够帮助读者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找到值得阅读的经典,提升阅读的价值,读后感的撰写是对书本知识的总结,更是对生活智慧的提炼,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流浪地球》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8篇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让我非常有感触的书,这本书叫做《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就是大刘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为短篇而小看它,大刘雄浑的想象力在短篇里一样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8个故事,当中有关联的有两个,虽然它们因为篇幅和架构的原因,比不上三体的气势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处,很多时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后味反而更浓。

以书中我最喜欢的《乡村教师》为例,小说开篇非同寻常,你不会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现实小说,反映在穷乡僻壤的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师,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这本书明明确确的就是大刘署名,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拿错了——当然,从一半开始,风转急下的剧情突然让人了解了大刘这样安排的用心,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类绝不是什么进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类的发展动力,人类传承的制度虽然低效,但是却是可敬的,如果没有乡村教师最后的坚持,也许文明都会自此消失,这种戏剧的安排,其实很有意思,让紧张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反映现实的,它不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刘关注的现实,大刘的作品不同于其它

作品的最大差别,就是大刘不是信马由缰的想象乱飞,大刘的作品一定是以现实和人性为基础的幻想,幻想可以满天飞,但是没有基础的沉积,那样的作品并不会打动人,也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我想这正应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刘的科幻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看了《流浪地球》,我有了太多的感悟了。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2

看完《流浪地球》后,第二天我便去书店买下了刘慈欣的这本原著——《朝闻道》。

?流量地球》是书中九篇独立科幻小说的第五篇。刘慈欣以宏大瑰丽的想象作翅膀,飞跃千年的漫长时光,向我们展开了以生命与人性为基调的史诗级画卷。作为科幻文学爱好者,我的心在翻开书页的那一时起便被牵绊住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论语·里仁》中的一句经典。其中“道”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文中角色物理学家丁仪在面对“在知识密封准则下宇宙是不可知的,那么余生已无意义”的情况时,脱口而出“你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我,然后毁灭我”,义无反顾地走上真理祭坛,用生命交换了宇宙大统一模型的奥秘,最终化为璀璨的火球升上天空。也许所有为科学之美着迷的人,都是愿意用生命去交换真谛的人,他们的双眼在望向银河时,一定会映着晶莹的星光,也映着余生的梦想。正如文中的`排险者所言:“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也许文中频繁出现的理科词汇会让作为文科生的我有如堕五里雾中的感受,但是这并不能阻挡我放飞绮丽的想象力,我可以用想象来弥补许多奥义。粒子加速器,宇宙坍缩,真空衰变,中微子通讯系统……科学的美有时候并非一定要通过工整机械化的文字说明来了解,闭上双眼,在意识勾画的世界里,科学的美依然可以如烟花般绽放开来。

这样一本科幻小说集,尽管充满了刘慈欣的非凡想象与各式各样的于普通人而言的晦涩知识,但又不乏真情与感触。读到文中的人们对于人马星系那新的生存家园的渴望时,那就像期待着某一肆虐已久的癌症的解药的研制成功一般,不禁感同身受;读到“落日飞船不是飞向太空,而是潜入地球深处”时,我的心仿佛瞬间被灌了铅,重重地沉入无边深渊,滞后的真相如海潮般席卷而来,我不禁屏息,慨叹有些东西真的只有失去了才会知道珍惜;读到“像往常一样,上帝低头站在那里,那扫把似的雪白长胡须一直拖到膝盖以下,脸上堆着胆怯的笑,像一个做错了事儿的孩子”时,又不禁被这幽默笔调给逗地噗嗤一声笑出来。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地方难以触及,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种念想,甚至是一个梦罢了。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追寻它的权力。正如即使在地大外语系,对科学怀有爱的人也不能让心中对于科学的渴望被磨灭。无论身处何处,仍需奋力追寻。正如“梦想越远越好,因为它一直在前方的某个地方”。

但愿我们都可以找到内心的“道”,一朝闻道,便可言夕死而矣,无悔。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3

在未来,太阳最终将会变成红巨星,吞噬地球,人类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进行星际移民,目标星系是半人马座比邻星。但是对于移民方式存在飞船派和地球派之争。飞船派计划人类乘坐飞船逃离地球,但是依照当时人类的技术,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由于飞船设计的太小,内部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地球派则计划在地球上安装发动机,使地球飞向比邻星。最终执行了地球派的计划。

依照地球派的设想,人类的逃亡过程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第二步,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到达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本文为处于流浪时代i的我回忆逃亡过程的'前三步。逃离过程中一方面要应对地球逃离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和飞船派进行抗争,使得地球逃离计划能够成功执行。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地球成功逃离了太阳系,进入流浪时代i,加速飞向比邻星,等待着地球的仍然是长达两千四百年的的漫长飞行。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4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没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刘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电影后又回来看了一遍小说。

电影中整体世界观背景和原著相比几乎没有太大改动,人物和故事情节则基本可以说是再创造了,可以尝试这么理解:电影展现的是在逃逸时代Ⅰ中发生的事件——有一次过近日点时,地木距离过近引发灾难,所以有了电影中的故事。

在看电影前,我的期待并不高(之前没看任何预告片)毕竟载体不同,表现方式必然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走出影院后反倒挺惊喜的.。

相比之下电影的视角更温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机下的不同表现和选择。

其实这点说到底和大刘是一致的。大刘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构建确实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体》、《带上她的眼睛》还是《赡养人类》,故事包裹的内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处境。只是电影表现的稍微有点过度,以至于科幻有点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电影和小说的情感基调不同也是显而易见了。

总的来说,光特效和场景就值回票价,节奏不拖拉,内容充实,没有尿点,演技过关,略显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节走向(比如谁要领便当)。总体观影体验良好。

不敢期待什么科幻元年,只希望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现好一些,能带动以后这个领域的投资。毕竟上一个有姓名的国产科幻片可能还是1988年的《霹雳贝贝》......

期待大刘的其他作品搬上荧幕吧!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5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起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们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

这是本小书,才2万多字,讲的是太阳即将毁灭前,地球在人类控制下经历的几个时代中发生的故事,人们绝望着,希望着,淡漠着,理性着,无奈着,孤寂着,怀念着,流浪着,不舍着,而我们现在所处的前太阳时代(黄金时代),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是科幻小说,跟小说《活着》某些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无穷回味:

“亲爱的,痛苦、恐惧这些东西,也只有在活着时才能感觉到,死了,死了什么也没有了,那边只有黑暗。还是活着好,你说呢?”

以下是作者描述的几个时代。

[右太极]刹车时代: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右太极]逃逸时代:

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

[右太极]流浪时代:

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在寒冷广漠的外太空继续着它孤独的航程。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6

今天看完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知道这本书还是因为前阵子大火的同名电影。电影我没看过,但刘老师的《三体》之前有看过,确实是脑洞大开。这次正好出差时再机场看到这本书,于是买来看看。

?流浪地球》里有几个短篇故事组成,流浪地球是其中的一篇。故事依然超现实主义,读完了让人有种“哇,还可以这样操作!”的'感叹!

比如地球两极之间的通道,完全依靠地心引力来做动力,实现两地之间的通行。简直不要太方便。可是,这个“南极庭院工程”充满了危险,于是,一艘“落日六号”的飞船就被困在了地壳中,形成了另一个故事。

书中人们对宇宙、外太空的探索特别热情。当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前往地心、宇宙遨游、冷冻睡眠、电磁战争...像是一个个未来大片的感觉。不过,总觉得有莫名的熟悉感,不知道是不是在哪个电影里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情节。

有的小故事之间有关联性,看一遍可能还理不清,多读几次会有不一样的领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7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在看这本书,电影也已经上映了,想着在看电影前预热一下,没想到书并不长,手机页面也就刚到一百页的样子。看完的总体感受是:作者脑洞真大。

宇宙的浩瀚是我们无法用脑子想象的出来的,人类从一次次的提出假说到验证到探索,越来越发觉自己在宇宙(之前还没有这个概念)中的渺小无知。

书里的为拯救地球而开启的流浪地球计划在实施不久后却被民众发现是私利阴谋。一些人为了统治世界,不惜一切的想要用给地球装发动机把它变作一艘巨大飞船的做法来控制它。是的,看到这里一定会觉得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阴谋而这样干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可能花这么大的代价,费这么大的劲?如果真是想统治世界而,那么像美国大片里演的,研发核武器,控制某些政府机要都比这个来的容易很多吧。但是之所以他们向公众说出太阳已经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人类在安逸的生活下根本不会相信这种推论出的真理,所以更不会去支持,当局者只好说未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这应该是个善意的谎言。就像现在人们常说要居安思危,但是真的能做到的只是极少数吧。而那些发现这一“谎言”的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压抑,惶惶不可终日的惶恐之下已经失去了理智的判断能力,就像人过于向往会产生幻觉一样企盼着好的情况发生。

最后还是鸡汤总结一下吧,人生命的长度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细砂一粒,人生存的环境在恒远的宇宙中更是小到不如尘埃。所以时刻提醒自己,眼睛要看的更远一些,思维要想的更广一些。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8

这个假期,我们全家人看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还看了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虽然电影和书的出入挺大的,但是讲的都是地球人想办法要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故事。为什么地球要去流浪呢?因为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也就是说太阳快要死亡了。发生氦闪后,太阳将不再是恒星了,而成为一颗由恒星爆炸而生成红巨星。

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计算出了太阳发生氦闪的时间大概是四百年内。所以想出一个方法,就是在地球上安装上万台功率巨大的推进器,先把地球的`自转停下来,然后再让推进器把地球推向离地球最近的人马座的比邻星。虽然比邻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是还是非常遥远,有4。3光年的距离。地球大概需要2500年才能到达新家。

太阳为什么会死呢?氦闪是怎么回事?我们目前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宇宙是有寿命的。比如太阳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目前太阳已经50亿年了。在《流浪地球》这部小说里,作者是这样假设的:太阳将在四百年内发生氦闪。氦闪就是太阳内部的氢快要燃烧殆尽、全部转化为氦,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且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汽化了。所以,地球要在太阳死亡之前赶紧移民外太空恒星系。

这部小说的构思和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场面恢弘,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这部小说实际上也在提醒人类——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定要到意识到环保节能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万一未来的哪一天真是需要移民去外星系,我们的地球还能适合长久的“流浪”吗?也许还没有等到移民外星系的那一天,地球就“千疮百孔”了,物种灭绝殆尽了。

我们要做到物尽其用,节约使用各种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开发更多清洁易得的能源,逐步淘汰污染严重、难以分解、对地球环境危害大的垃圾。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地球上每分钟消失一种植物,每天消失一种动物。这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这是一个警钟。我们要给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才能够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