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不仅是记录生活,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很多人在写作文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固定的模板,导致文章缺乏新意,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民族传统文化作文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民族传统文化作文篇1
我们生长在这里。沐浴着孔子孟子带来的儒雅之风,成长在迷人的运河的怀抱里。传统的气息一直在这块大地上流动,渗透在济宁的每一个角落里。
曲阜·孔子故里
炎热而喧嚣的夏天里,只有这里,才是宁静的。孔庙并不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而是普通的木房子。从古至今,有哪一个拥有如此之高学问的人,却住如此普通的房屋?只有孔子,他爱好读书,不耻下问,一身纯正的儒学风范给曲阜更添光彩,是济宁的一颗明珠。
当我们在来到孔庙,请安静一点,儒雅的风气,不希望听到吵闹。
嘉祥·石雕之乡
一个巨大的狮子,眼睛瞪得滚圆,嘴里的两只獠牙仿佛随时都会伸向你一般,一团火球臣服在它脚下,像风火轮一样威风凛凛。
刚来嘉祥,你可能会背着随处可见的石狮子吓一大跳,无论是广场,还是餐馆,都能看到它们。原因是嘉祥的石灰岩储量丰富,而这里的人们又心灵手巧,于是一座座栩栩如生的石雕就降生了,装点着这个城市的同时,也给这里带来了一个美誉——“石雕之乡”。
任城·运河之滨
春天渐渐来临,不仅是花草获得新生,运河也焕发生机。小鱼小虾结束了宁静的冬,开始了热闹的春。来来往往的船只为济宁带来新鲜的气息,运河畔的小贩也开始叫卖了,整个济宁的春天,从这里开始。
济宁市河流众多,再加上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被誉为“江北小苏州”。而正是这条运河,穿过了济宁大地,带来了别样的生机与欢乐。
济宁·印象
传统与地方特色在这片城市里焕发光彩,沐浴着儒雅之风的乐章,在运河之畔越唱越响。
民族传统文化作文篇2
中国,是历史上的文明古国,自古流传下数不尽的文明礼仪和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淌,可现在,传统却被人们踢在墙角,低声抽泣。
传统在数千年的优胜劣汰中留下,是有原因的。茶叶的幽香和那高山流水般的'茶艺远超于那杯苦涩的红酒,那回味无穷的中式羹汤远胜于那茹毛饮血的牛排,那古香古色的汉服使人婀娜多姿,而t恤却不可以。
就在上周,家里来了两位奇怪的客人,一位又矮又胖,却穿着古朴的紧身青褂,另一个则又高又瘦,鼻尖顶着对小眼镜,颇有番古时秀才的风度。“快来,喝杯咖啡吧!”妈妈走出来招呼道,说着要打开咖啡袋,“不用不用,”高瘦的叔叔却摆手,从包里掏出了袋茶叶。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只见他提起水壶,轻轻一冲,一拉,茶叶就慢慢地舒张开了身子,由深绿转为淡绿,一提盖,一股沁人的香气冲入鼻腔……
太阳渐渐西沉了,爸爸招呼着他们出去吃饭,走在路上,妈妈突然说:“去吃牛排吧,我卡都带了。”听了这话,我们自豪地走进了牛排店。
一进店门,只见那昏暗而又秽浊的灯光打在脸上,让人昏昏欲睡,端上来的牛排夹杂着血丝,让人食欲大减。“算了,算了,还是去吃面吧!”爸爸一开口,便得到了我们的全票通过,看着桌子上那白净的面条和翠绿的葱花儿,我如饿鬼一般捧着碗,三下两下便吃得一干二净,畅快淋漓。
传统,这被沿袭了数千年的东西,如今却被追求时尚的人们踢在灰蒙蒙的墙角,那被蒙住的美好,正在悄悄地低声哭泣,在呐喊,人们在追求新奇事物时不要忘了它们,也去听听传统的心声。(指导老师/老山羊)
民族传统文化作文篇3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因为春节与红色有个约会哟。
对联红
新年到了,对联可是主角哩。我们一家在大年三十早上贴起了对联,“爆竹声中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红红的对联好像也笑了,笑意中,祝愿大家新年和美幸福。我们穿得漂漂亮亮,去拜年,走在路上,大街小巷的商店门前,都贴着各种各样的对联,在红灿灿的对联中,有一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对联,哈哈,恭喜发财呀!
鞭炮红
“噼哩啪啦,噼哩啪啦”,红通通的鞭炮炸响啦,声音如雷,一缕缕白烟从地上慢慢升起。红鞭炮是孩子们的最爱,新年一到,都要放,传说可以驱邪呢!走出小区,马路两旁都是卖鞭炮的摊贩,尤其是晚上,从七点多开始,放鞭炮、礼花的声音就接连不断,不时冒出红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一朵朵大“菊花”,还有红光闪闪的孔明灯做点缀呢。
饰物红
吃过晚饭去散步,来到商店,里面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尤其是新年装饰物,大多是喜庆的红色挂饰:红色的'中国结一串串,吸引了很多顾客;旁边还挂着一条条红艳艳的鱼,鱼身上有四个烫金大字“年年有余”,是希望人们每年都有多余的钱财和粮食吧。最漂亮的要数窗花了,多种多样,令人目不暇接,今年是虎年,有的窗花里是一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栩栩如生。我们家每年都要贴窗花哩!
对联红,鞭炮红,饰物红,春节更红!祝福大家在春节里快快乐乐,日子红红火火。
民族传统文化作文篇4
“吃饺子啦!”听,这是什么声音?原来到冬至,家家户户要包饺子了。你想知道饺子的知识吗?就听我说:“饺子像耳朵,吃了它耳朵不会冻着。饺子不但能吃,包的时候,而且可以包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我来说说我和妈妈冬至包饺子的经历吧!
有一次,我和妈妈包饺子,妈妈准备了一个硬币说:“宝贝,我们把这个硬币包到饺子里面,看谁能先吃到硬币,好吗?”“好,吃到硬币是不是最有福气?”“嗯。”妈妈点点头。我把饺子包出各种各样的形状。饺子熟了,我想一定能吃到。我一吃,“啊!什么东西?”我奇怪地说,连忙拿出来一看,原来我吃到了硬币。我问妈妈:“妈妈,我吃到了硬币,该怎么办?”妈妈想了一会说:“你有福气,妈妈请你吃麦当劳。”“耶!”我大声喊。突然,我凉凉的耳朵,居然“热”了起来。既又吃到了饺子,还让耳朵“热”了起来,真是一举两得。冬至吃饺子代表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传统文化中剪纸是一项少不了的,只要有一点剪纸技术,有剪刀和纸,什么都能剪出来。我试了试,真的什么都能剪出来,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兔子、房子……
茶也是传统文化之一,中国最有名的茶是龙井茶,铁观音……
春联也是春节家家户户必贴的,听说“福”倒着贴是表示福来了。
生活中处处都有传统文化,真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我爱这些传统文化,更爱我们的国家。
我介绍了这么多传统文化知识,你也用一段通顺的话来说说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吧!
民族传统文化作文篇5
济宁,孔孟桑梓之乡,文化礼仪之邦,有丰富的人文古迹,位于曲阜的“三孔”已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计其数。孔孟儒道继世长,运河文化贯古今。身边的传统文化,让我们感受到济宁的人文地理和悠久的历史。
甏肉干饭香气四溢
米饭粒粒饱满,甏肉质地柔嫩、肥而不腻、烂而不糜,海带软糯可口……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济宁人,甏肉干饭应该再熟悉不过了。松软的米饭配上可口的海带、甏肉、卷煎、肉丸子,真是锦上添花。生长在运河之滨,享受到这样的美味,这就是我身边的传统文化。
巧手剪纸令人叹服
一双巧手,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可这三者若是结合起来,人们还不得不叹服。/一只纤细的手拿起剪刀,另一只手轻轻掌着红纸,剪刀在巧手的灵活操纵下在红纸中不断地穿梭,让人眼花缭乱,地上不时落下几片不规则的纸片……不一会,一张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剪纸就出现了。徜徉在民间文化,欣赏到这样的技巧,这就是我身边的传统文化。
儒雅之气蔚然成风
弯下腰捡起一片废纸,俯下身扶正一个歪斜的牌子,伸出手关闭一个流水的水龙头;见面先说“您好”,要人帮忙先说“请”,与人告别说“再见”,文明用语常挂嘴边……齐鲁儒风,吹入了济宁,吹入了济宁的各个乡镇,吹入了济宁的千家万户。儒雅之气,已经蔚然成风。沐浴着孔孟儒风,感受到这样的风气,这就是我身边的传统文化。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我身边的传统文化的儒雅朴实就会在济宁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民族传统文化作文篇6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里,而陪伴我们的不只是美好的世界,还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中华历史五千年,有人为它,写出了名著。为什么?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一年,每一天,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一天都记载着中国的点点滴滴。
早在200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抚育后代。远古人类的遗迹布满大江南北。
经过多年的进化,远古人类们学会了言语,制造工具,用火等,此外,他们还学会了——集体生活。
从三五成群的狩猎小队,到几十人的洞居生活……最后,演变成了国家。在国家中更出现了首领,政权,官吏等机构。
此后的两千年前,虽然政权有分有合,各族交替兴衰,族群时常迁移,但民族大融合还是历史主流。
就是在民族的.分裂,统一,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有首次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有雄伟大志的汉武帝,开创盛唐的唐高祖……无不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贡献。
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我国独创的艺术:诗文。当然最出名的是唐诗,宋词,元曲。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安石等。诗文更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除诗文之外,中国的艺术形式还有很多,如戏曲,更是享誉全球。
为什么中国的戏曲会这么有名气呢?主要有三点:
第一,历史悠久。我国民间的讲故事,笑话,宫廷中的歌舞,表演都有曲艺的艺术因素。从唐代时开始,曲艺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第二,艺术丰富。曲艺虽然种类繁多,但它们都有着类似的艺术特征,各曲种主要采用的艺术手法有说,唱,演,评,噱,学。
第三,种类繁多。我国曲艺种类繁多,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曲艺艺术。据统计,至今活跃的曲艺还有400多种。
现如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族人民互相联系,影响,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文化。我们也要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坚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会滋养我们,让我们受益终身。
民族传统文化作文篇7
石头再硬,经过岁月的打磨终将化作一捧沙被风吹得消散;河水再广,经过岁月的晾嗮终将干涸;花朵再美,经过岁月的摧残终将枯萎……大自然中有很多事物都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发生改变,或完全变了模样,或迎接死亡。文化,在岁月的打磨下却长久的保存下来。但也不免有所遗失。在磨难里留下来的,都经历无数风雨阴险,在改变下变得更加厚重,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它的地位。而那些不幸遗失的,却在磨难中被岁月带走,连痕迹都被风吹走了,他们没能留于人们心中。
文化是需要保护的,更是我们需要传承的。
前不久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就很好的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传承的意义,令我们记忆深刻的是其中一期节目中所讲述的一群不平凡的人——麦客。这其实只是一个平凡辛苦的割麦子的职业。但这个职业的从事者,麦客,却是不平凡的。因为他们是这个文化的传承人。可惜,这个文化的传承也许要就此中断了,像那些被风卷走的沙一般,变得无人知晓。据悉,中国现在的麦客数量已寥寥无几。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一些低效率的工作终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时代的机器,所以麦客这个文化的隐没也在所难免。在节目中,一些反存的麦客这样说到;“这个工作苦,累,效率也不高,毕竟是人工收割,相比之下,机器的确快许多。但是,我们热爱这个工作,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种文化。它已经难以割舍。我们所期望的不是收入有多高,而是能将这份文化永久的传承下去,仅此而已。”几个农民的几句简单的话语,却足以体现文化的内涵。
文化当然还包括学习方面。中国几十年的文化思想,老子,孔子等诸多历史文学家为我们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使中国文化得以在世界上有所成就。近期,传统文化进考场的理念在日益更新,这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有些苟刻了,但这让新一代的青年能更好地了解文化,深入文化,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被风吹化的石头至少还有沙的足迹,干涸的河水经历大雨的洗礼将饱含生命之水,枯萎的花朵留下的种子又将盛开下一个春天。岁月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什么。传统文化同样也会在岁月中再次绽放新的生命活力。而我们将把这传统文化一直传下去,让先辈的英灵自豪的感慨:岁月故消逝,文化驻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