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茶馆的观后感6篇

时间:2025-07-16 作者:Animai

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影片的视觉效果,写观后感时,我们需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下面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话剧茶馆的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话剧茶馆的观后感6篇

话剧茶馆的观后感篇1

今天是星期六,一大早,我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溜达一圈,我选择去前门的“老舍茶馆”看一看,在这里我慢慢的了解了老舍先生。

我和爸妈沿着热闹的街道,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信步来到了“老舍茶馆”门前。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垂花门上的金招牌,一对威武的石狮把守在两侧。大门的右边摆放着一张八仙桌,“老贰分”的牌匾竖立在一旁,一个大大的保温桶里盛满了为游人提供的茶水,游人们喝着大碗茶,高兴地谈笑着,不时露出惬意的微笑。

登上酒家的二楼,只见内部的装饰古香古色,环境优美典雅,楼梯两侧回廊上的花墙隔断里,错落有致地挂满了反映老北京过去生活的图片。在较为宽敞的地方摆放着琳琅满目、具有民族特色的柜台,巨型的紫砂茶壶和各种精致的茶具,突出了茶文化的特色,玻璃阁子里摆放有古代的仕女绢人、雕塑的泥人、风筝、剪纸、竹筷、折扇等等工艺品。我在柜台边驻足观看,对各样物件爱不释手,最后,我选择了一个漂亮的京味十足的泥制“兔爷”。看着阿姨小心翼翼地把它包好放入一个别致的写有“老舍茶馆”的纸盒里,我心里充满了对老北京民俗生活的向往……

登上三楼,坐在古朴幽雅的茶室里,心情极佳,喧闹的声音被隔离在茶室之外,在这里,你可以边品茶、边听书,还可以在品茗之余学习中国的茶道文化,当丝竹之声奏响之际,给这间挂满了字画、名茶水牌和仿真的京剧脸谱的雅室增添了一种文化气息,坐在这里你会忘记喧嚣、忘记烦恼、会有一种身处世外桃源恍然如隔世,飘飘欲仙的感觉呢!

茶馆经营地道的北京烤鸭及京、晋、鲁三种菜系,能容纳150人同时就餐。自制的宫廷细点和风味小吃更是选料上乘、京味十足。当您在品尝着如: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焦圈、糖耳朵的同时,说不定还回忆起一些童年的往事……

据茶馆的服务员讲,北京的大碗茶酒家的前身,它呀是靠在街边摆放的大碗茶起家,两分钱一碗的茶水,为了来逛北京城的游客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那时,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条件有限,大碗茶成了过往的人们解渴的饮用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纪念老舍先生大碗茶酒家于1992年成立,变成了京城唯一一家经营老北京传统名茶、宫廷面点、风味小吃和曲艺、京剧节目的特色“茶馆”,为海内外的宾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北京民俗文化的窗口。“老舍茶馆”的名字与北京一起名扬四海,成为北京城喧嚣闹市中古朴典雅的一角。

我爱北京,更喜欢老舍茶馆中浓浓的文化氛围……

话剧茶馆的观后感篇2

老北京的茶馆大约有三种,即清茶馆、书茶馆和茶饭馆。清茶馆只是喝茶;书茶馆里则有艺人说书,客人要在茶资之外另付听书钱;茶饭馆除喝茶之外也可以吃饭,但提供的饭食都很简单,不像饭馆的品种繁多。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里的裕泰茶馆,就是一家茶饭馆,所备食物似乎只有烂肉面一种。

茶馆的伙计都是青壮小伙子,没有用女招待的。因为用女招待,客人如不规矩,则使主客都不快。这是一种行规。王利发在茶馆经营不下去时,说到自己打算请女招待,要自己掌嘴,原因就在于破坏了行规。这种行规似乎不只限于茶馆,饭馆也是如此。电影《老店》,话剧《天下第一楼》写的都是旧北京的饭馆,伙计也都是男人。茶馆伙计提水壶的手势有专门的讲究,要手心向上、大姆指向后。我们一般人提水壶时的手心向下径直握住提系,在茶馆里被认为是提尿壶,如此,对客人是极不礼貌的。茶谱写在特制的大折扇上。客人落座之后,展开折扇请其点茶。茶客自带茶叶称为自带门包,茶馆为其泡茶只收水钱。讲究的茶客落座之后,要拿出一块专用的布铺在桌沿上,一只胳膊的小臂支在上面侧身坐着,再拿出手帕等放在桌子上,这是一种派头儿。茶馆里不供神像,只在柜台前放一缸水,表示以水为利。茶馆只用方桌长条板凳,没有用椅子的。四川茶馆多是较矮的竹椅,半坐半躺,显得更加懒散。

坐茶馆的乐趣不只在于喝茶,也在于其热闹,既可以融入其中,说一些可有可无的闲话,也可以出乎其外,在喧闹之中兀然独坐品味生活的悠闲,使悠闲更加丰富和突出,这才是坐茶馆的真味所在。至于在茶馆中谈生意说事情,把茶馆当成别致的办公室的,如《茶馆》中的刘麻子,在茶客中只能算作下品,虽然没了这样的茶客,茶馆也就不是茶馆了。

旧北京茶馆很多,这有两个条件,一是爱喝茶的人多,二是有闲的人多。北京人喝茶的风气很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都有每天喝茶的习惯。穷困如拉黄包车者,日暮收工时也要买一包茶带回。高碎或高末就是旧时北京所特有的,其实是茶叶店筛茶时筛出的茶叶末,在别的地方是弃之无用的东西,北京的穷人买不起好茶,故茶叶店也将此物出售,意为高级茶叶末。北京茶叶店包茶,一两茶可包为五包,也是因为穷人每次买茶很少。不少北京人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茶。烧水的专用工具叫氽,用白铁皮制成,直径约一寸半,细长筒状,径口处有长柄,加水后可直接插入炉火中,使水能很快烧开。茶喝够了才吃早饭。所以老北京人早晨见了面要问候:喝了没有?如问吃了没有,就有说对方喝不起茶的嫌疑,是很不礼貌的。

北京人独重花茶,著名的茶叶店如张一元、吴裕泰,都以窨制花茶,工艺精细、货真价实而获信赖。南方人往往看不起北京人的爱喝花茶,汪曾祺就说,他不喝花茶,但好花茶除外,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老舍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人,他喝的花茶想必品质极高的。对北京人好喝花茶的原因说法不一。一说是北京地下水质不好,花茶香气浓郁,可以盖过水的苦涩;另一说法是过去交通不便,南方新茶运抵北京要一个月,路上风吹雨淋,茶叶往往都变质了。用花窨过之后,变质的茶味就喝不出来了。这两种说法都未必可靠。山东的水质没什么问题,四川当地就产茶,山东和成都的人也都爱喝花茶。估计还是和口味有关系。

话剧茶馆的观后感篇3

在这个周末,我手捧一杯热腾腾的菊花茶,独自一人满足地在宿舍里欣赏我期待已久的老舍的话剧《茶馆》。这是一部三幕话剧,讲述的是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割据时以及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北京城里一家茶馆兴衰成败,其实老舍先生是将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矛盾、冲突对立等都浓缩在了这个裕泰茶馆里,观罢就犹如我杯中的菊花茶,虽已喝完却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在《茶馆》这部话剧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欣赏的角色就是裕泰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年轻精明的老板王利发,为了让父亲的茶馆在他的手上发扬光大,委曲求全、八方应酬、左右逢源,然而最终却躲不过残酷的命运,只能随着他的茶馆一起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从戏剧的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眼球。这部话剧对王利发的评价是:真真假假,千变万化,只求饱暖,太平天下。一开始,我觉得王利发是一个挺善良的好人,因为在第一幕中有一个场景是穿着邋遢的唐铁嘴进入茶馆想讨碗茶解渴,王利发开始觉得肮脏的唐铁嘴会影响他的生意,尽管不相信唐铁嘴的算命,王利发还是找找了个座位给唐铁嘴坐下并送了碗茶给他喝。在这一个片段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王利发对唐铁嘴说:“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这句话体现了王利发深深的无奈,清政府的懦弱无能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而王利发就是被压榨的老百姓之一,再加上将祖业发扬光大的迫切心理,他内心的苦闷和压力也许是无比巨大的的,从他这句无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听出几许沧桑,几许无奈。这也是我欣赏他的理由之一,在当时这样一个无情的社会中,王利发还是一个心存善意的人。

其次我认为王利发是一个左右逢源,但同时却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因为在第一幕中有一个场景是二德子和常四爷打架,王利发并没有直接阻止争吵的发生,而是左一个哥们儿,右一个德爷,加上演员那炉火纯青的讨好的嘴脸,简直就是把王利发八面玲珑的性格凸显的淋漓尽致,害怕因为得罪人而失去客人的他,只能一边弯腰一边讨好,连松二爷打碎的茶碗他也不需要本人来赔。尽管我觉得他的内心也许是不愿意的,但是为了祖业,他什么都可以忍受,什么都可以去做,所以在这个左右逢源的嘴脸的背后,我对他更多的不是耻笑,不是鄙视,其实是同情,面对这么的清政府,连人都只能苟延残喘地生活,王利发是处在这个社会底层的一个小商人,除了为自己谋生计之外还要时刻想着怎么兴旺祖业,其实真的很不容易。我看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呐喊,其实这也许并不是他的本意,只是为了生计为了祖业,他没有选择,渐渐地也就成为了这样的人。就像他说过的那句话一样:“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其实在这个黑暗的社会王利发也许感到不知所措,父亲的突然去世把他逼上了死守祖业这条路,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按照父亲所说的去做,最终成为了那样一个只会阿谀奉承、左右逢源、年轻精明的小商人。

王利发是一个很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人,对待不同的人他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他在这点上是很聪明的。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幕中可以看到在面对难民的时候王利发的态度是不满而且置之不理的;在面对巡警的命令和敲诈的时候,他也是应对有道;在面对自己公寓的租客崔久峰的时候,他更是能够耐心地听他的牢骚,尽管我知道在他内心也许不一定能听懂,但是他也会装得好像能够听懂,并不时给予一些阿谀奉承的话。这些都体现了他委曲求全,八面玲珑的处世之道,别说在那样一个黑暗堕落的时代,就是在今天这样发达的时代里,这样的处事方法对他来说也是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和避免一些麻烦的。

再者,王利发还具有当时社会大多数底层百姓所具有的特点:胆小怕事以及自私。虽然他的确是很同情那些因为贫困而不得不贩卖自己女儿的苦难民众,但是他也怕帮助了他们之后会给自己惹来麻烦,而且也觉得像他们那样的人根本管不了这么多,苦难的民众天天有,而且只会越来越多。我记得他对常四爷说过:“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对了!谁也管不了!”是的,他虽然同情,可是同时也胆小害怕,更因为只想顾着自己的自私念头作祟,所以当面对难民围在他的茶馆门口,巡警到来的时候,他是选择将那些难民赶走而不是保护他们。还有李三和康顺子等人的困境,他虽然也深表同情,但是他能做的也是很有限的。这也并不能全怪他,怪也要怪这个黑暗的时代使他的心灵变成这样,有时候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他的祖业要靠他,所以他还不能倒下。但是尽管他这样精明,这样隐忍,这样委曲求全,这样八面玲珑,这样胆小怕事,最终也还是敌不过各种反动势力的压迫,只能悲痛地带着自己的茶馆一起凄凉的死去。

我认为王利发还是一个不甘屈服的人,是一个努力的人,随着三个时期的变化,王利发在不断改良着自己的茶馆,只为了让自己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要让茶馆破产倒闭,不要让茶馆被别人抢了去,在那么无情艰苦的时代,王利发还时时想着如何改良创新,他愁苦,他愤恨,可是他不甘愿就这样放弃,他不甘愿看着自己苦心经营一辈子的茶馆就这样败在自己的手上。可是那样一个黑暗堕落的时代,那样一个无能的政府,再多的抵抗都是没有用的,都是敌不过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努力地挣扎着想要在这个乱世生存下去,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看到这部话剧的结尾部分的时候,我真的很心酸,很悲痛,很不忍。不由得想起王利发说过的那句话:“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看似平静的表情内心充满着的是无穷无尽忧愁愤恨和无奈委屈,是啊,一个小小的底层百姓能怎么办呢,他的力量能有多大呢,最终还是逃不过反动势力的吞噬。王利发不忍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支撑的祖业竟然要被霸占,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在做什么挣扎,只能是在当茶馆还属于他的时候,选择死在了他最安心的地方,也是他的最终归宿。王利发这样一个矛盾而悲剧的社会底层人物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他的力量那么弱小,他没有什么太高的奢望,也只不过是一个逆来顺受,精于算计的小商人,始终还是落得个悲惨的结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总之,王利发这样一个拥有独立个性和特色的人物,是我在这部话剧中最欣赏的。

话剧茶馆的观后感篇4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话剧茶馆的观后感篇5

老舍,一个本该被诺贝尔记住的人,可是最后,正如他的话剧《茶馆》所说的最后一句台词“我是爱我们的国的,可是谁爱我呢?”,就此陨落。

?茶馆》的角色说起来有七十多个,代表了那个时代各个阶层的小人物,老舍先生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栩栩如生地体现出角色们的喜怒哀乐,就像茶馆老板王利发的精明灵活,常四爷的耿直磊落,王掌柜的精明油滑,他们在与那个时代巧妙周旋的过程中背地里却都满满是无奈与辛酸。

我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知道了茶馆讲述的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五十年间的事,那个时代有人夜夜笙歌,也有人为自己的生机而八方应酬,而老舍先生塑造的茶馆老板王利发便是这样的一个经典形象,他只是一心想要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这有什么错呢?可是他却如一个小丑一般,屡屡被世态炎凉所嘲弄。形形色色的人出入着茶馆,王利发看着他们的悲哀,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同样掉进这个令人窒息的漩涡中,越纠缠越绝望,越绝望,越纠缠。

其间有好多细节触动着我,也彰显着那时整个社会不堪一击的华丽外皮下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太监买姑娘做老婆,洋货充斥市场暂且不提,毕竟尝试新事物是人类的本能,就拿“太监买老婆”一事来说,首先太监可说是君主立宪制时期的代表出产物,朝代又首推清朝,恰巧上一节说过这一故事涉及到清末这一时期,因此“太监买老婆”的主语咱们推敲完毕,下面是动词“买”,现代社会大家都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男女没有贵贱之分,更何提把人像东西一样买卖呢?最后又一个关键词“老婆”相信这也不必多说,除非是皇帝恩赐一位姑娘与立过大功的太监“同食”,否则太监是不能娶妻的。整个短语一下推敲完毕,我们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有证据a、证据b、证据c来证明当时“大清帝国”的名存实亡。

再迷醉的外表,撕开不过是虚有其表。无论在什么时候透过表面看实质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透过老舍先生笔下的一个个灵魂,窥见那个时代的特征。

话剧茶馆的观后感篇6

?茶馆》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久演常盛的保留剧目,是中国的话剧经典,我看,也不愧为世界级的文化杰作。在国内一直没有机会看,得知《茶馆》来纽约公演,我们太高兴了,提前两个多月就买了票,提前5个小时就从家里出发去曼哈顿准备看演出。一看才真的知道,都说《茶馆》是北京人艺的“绝活”,简直是没的说,一句话:演绝了。我不太懂文化艺术,可《茶馆》感动了我。在美国欣赏原汁原味中国的国粹《茶馆》,真的,感觉非常亲切、非常自豪,中国文化真的走向世界了。

我非常深的感觉是,《茶馆》的演绎有三绝。剧本写得精是一绝。老舍不愧是中国杰出的语言大师、现代文学大家。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清末戊戌变法失败、民初军阀混战和抗战胜利之后的三个历史时期,浓缩在不到5万字的作品里,写得很精。三幕话剧,都是裕泰茶馆一个场景,以小见大,描写了旧中国50多年的历史变迁。剧作以王掌柜一心想把父亲留下的家业搞得兴盛发达起来,最终却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的故事为主线,呈现出在时代变革中的众生百相。全剧几十个人物,有名有姓的就40多位,三教九流,行行色色,复杂得很。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几句话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出场人物虽多,均有简要而鲜明的设计,每个人物,几句台词,你就可以知道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就是话剧的魅力,就是《茶馆》的一绝。

?茶馆》的表演艺术,也是一绝。幕一拉开,“裕泰茶馆”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据说,这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场面有气势,只见身穿长袍马褂的,各坐在八仙桌旁,有的吃茶,有的聊天,有的下棋,有的谈生意,无所不有。《茶馆》大堂,短衣打扮的伙计,手托大茶盘来回穿梭,一边端茶倒水,一边招呼客人。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在拨打算盘,左右逢源,八方照应,好不热闹,重现了清末戊戌年间,北京城的“繁荣”气氛,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墙上“莫谈国事”的标语,虽然在那儿贴着,可那些茶客在聊天中,又在告诉你: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败。场面大,角色多,但杂而有序,这里既有指挥的技巧,又是人艺明星、大腕们高超演技的到位。我觉得,三位老人在全剧即将结束时,“自我祭奠”的一场戏,可算作经典了。这里,没有眼泪,没有悲切,是最深刻的人生体验,是最凄凉的人生结局。他们在此没有几句台词,一切都是透过那沉重的脚步,一举手,一投足,一声长叹,飘扬飞舞的纸钱,把坎坷而丰富的人生诗意,浓缩到最精炼的戏剧动作和场面之中,他们为自己撒纸钱,其实是为所有的中国人撒纸钱,也是为当时整个时代送葬。我虽然看的戏不多,但像《茶馆》处理得这么富有诗意的演绎,还没见过。

第三绝,就是几幕戏的连接和组织。跨越50多年历史的话剧,只分了三幕戏。我就没想到,它是推出一位叫大傻杨的,用“数来宝”,把戏连接起来了,而且,连接、融合得非常之好。

随着帷幕徐徐下落,一曲高歌:“团结就是力量……向着太阳,向着光明,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把人们引向了明天,明天,一定会更好!

?茶馆》在纽约的演出,非常成功。不管是华人,还是美国观众,都久久不肯离去,在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中,全体演员反复多次谢幕。掌声、欢呼声是在祝愿:中华文化,万古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