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优秀8篇

时间:2025-07-21 作者:lcbkmm

通过反复写读后感,可以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审美判断力,在写读后感时,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书籍的细节值得深入挖掘,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目送》读后感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优秀8篇

《目送》读后感篇1

时隔两年,已是大学生的我再重温这本书,已是不同的心境。

独自身在异乡,无处安放的思念汇聚成河,顺着微弱的电流流淌至家的那一头。

深夜,耳机里回响淡淡的钢琴曲,开水的水汽袅袅起舞于空气中,我将心神渐渐沉入文字里。

墨香氤氲,夜色正美。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十二年的求学生涯,我们原本天真懵懂的眼神逐渐被世尘沾染,成熟而深邃。父母额头的皱纹也恰如时光的刻痕。

青春的对立是腐朽。

离家,离开爸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再也不能尝到那些熟悉的菜的熟悉的味道,再也不会有人在我深夜学到疲乏时送上一杯热腾腾的牛奶,再也不会有机会抱怨那些琐碎的唠叨,再也没人陪我在床上一边看电视一边评头论足。

少了那个人的身影,除了习惯,别无选择。 如此,便更加珍惜每次的通话时间,会笑颜晏晏地说着最近的趣事,偶尔撒娇卖萌发发小脾气。其实心知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一句:我好想你。

身与身的距离远了,心与心的距离却在接近。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书里说,“爸爸得了老年痴呆症,便只会窸窸窣窣地低头小碎步走路。”

想起有次妈妈突然问我,“如果我得了老年痴呆症,不会被你嫌弃吧?”明明是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我夸张地笑:“怎么可能?不会的,你放心好了。”

从不知他们是这般缺乏安全感,也不敢想有一天那双一直温柔的眼,会变得浑浊而茫然,不敢想有一天会听到一声傻傻的问:“你是谁?”。

小时候你不曾放开我的手,长大了我又怎会放开你的手。我只想牵着你在人生这条路上,走一会儿,再走一会。

远离家乡,远离舟山,似乎并不只简单地意味着再也呼吸不到质量为优的空气,不只意味着再也吃不到海鲜,而是明白彻底作别那过去的时光。

只是固执的追寻两个城市的共通点。只是总会想起曾经的那些人,那些故事。

每每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看见一家熟悉的店、一个熟悉的牌子便高兴地说“我们那里也有”。路上偶尔会撞见一张似曾相识的脸,恍惚间想起当时明媚阳光下的笑脸。

晚自修结束回寝室的路上,想起高中时自己也曾这样走在晚自修结束回家的路上。冷冷的风环绕,整个人瑟缩在外套里。然而一抬头,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朗朗夜空,繁星满天,眼前唯有沉沉的雾霾笼罩,如挥散不去的阴灵,模糊了视线。

终归,不是家。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我们总要学会长大,学着独自去面对生活里的风风雨雨。身边或许不再有无话不谈的闺蜜,不再有那个陪你嬉笑打闹无所顾忌的同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认识一批新的朋友,去拥抱这个崭新的世界。

“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停笔,耳机里的音乐还在缓缓流淌。这个夜晚,这些淡淡的文字,大概是我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目送》读后感篇2

生何其难,死何其易。有人凄凄惨惨离去,有人万众瞩目到来,但人的离去却比到来要快的多。见证着这一切的人,就如古时神话故事中守护在奈何桥的孟婆一般,注视着人们来来往往步履匆匆,只有自己任然站在原地,无可奈何。《目送》便是这样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这最犀利的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女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面对人生的无奈,她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生命不过一次又一次虚无的轮回,留下的东西屈指可数,重复的不过是“目送”这一动作罢了,目送着离去,目送着到来,得到痛苦或快乐只有“目送”的这个人而已。时间的火焰静静爬过,带着一条不可泯灭的惨淡的灰烬。

世人皆为到来者,又为离去者,更为目送者。“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一个人出生到世上是何等幸运,在父母期待的目光中,冲破了万千阻碍地到来,得到了生的自由与喜悦,享受着一切生而为人的快乐。但殊不知这到来只是自己无奈与悲痛的开始。一个时期的结束就是另一个时期的开始,一个时期的成长就注定要遇到一些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经历着的这段时期悄然过去,有些人,这辈子,就可能再也不见了。

这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死亡至深处,不无魂魄之漂泊”。啊,淡黄绵绵的沙地上烙印着渐行渐远的足迹,淡淡微风中传来若隐若现的清灵的驼铃声,附近水面上波光潋滟,刺眼地映射着这离别的倒影。我所挚爱的人儿,你现在离去的魂魄是否正随意地漂泊,带着我对你那最后的目送,游戏人间。

爱我之人目送着我的成长,我爱之人却让我目送着他们的离去,可悲又可泣,离的伤与爱的美紧紧相依,无法分离。有时想要放弃,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可想到要目送我之人的痛苦,便对这个世界有了期待。有时想到要死,一定是因为自己活的太过认真。人生如此短暂,不过弹指一挥间擦身而过。过往无谓的.的争吵、打骂只会在你目送一些人的离去之后才充满悔恨,充满悲伤到胸口快要裂开的痛苦。人不过一死,何不更乐观地生活?殊不知对于离去的人来说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对于目送这一切的留下来的人才是最残忍的。不过一死,生不如死才是最痛苦的。

太宰治说:“是等待的人最痛苦,还是让人等待的人更痛苦呢?无论怎样,我已无需等待了,这才是最痛苦的事”。目送是无奈的,更是幸福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无尽的爱寄托给目送之人。被迫进行目送这一动作的我们是痛苦的,但当我们连目送这一权利都失去的时候,生活便再无了期望,也无愿望。

《目送》读后感篇3

而今的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丰富多变的内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她是这样优秀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

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在面对的父母时,仿若在呵护柔弱的婴儿,那般的温柔耐心,细细私语。她知道“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归程的.旅人”,她知道“妈妈想要一个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从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快递拿印章来’……”她年迈衰老甚至开始神志不清的妈妈想要的,只是那样平淡而幸福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凝聚着她一生丰盛的记忆,她的爱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恋……

她也在书中写战争的残酷,贫穷的无奈,写自己在一日日的生活中,渐渐黯淡下来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经相信和不相信的东西,在陌生的小巷见到的年幼的童工,父亲离世后巨大的伤痛,一点一滴细微的触动……

《目送》读后感篇4

以前只知道《目送》里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然后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此类的句子

近日,把《目送》整本书都看了一遍,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里面给我更多的感受是学会珍惜,学会相处,学会接受!

珍惜父女之情,珍惜母女之情,珍惜兄弟姐妹之情,珍惜一切与亲人相聚的时时刻刻!她说,兄弟姐妹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不像朋友,不像恋人,不像知己,我们都有彼此的空间和世界,我们相约往往也不是为了想念对方,而是为了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在彼此的眼里看见曾经的自己,我们就像两株雨树,即使相隔30米远,但是我们同树同根,是当有一天爸妈突然不在的时候,他们留给你世上最后的礼物!学会与人温柔的相处,以一颗包含热情的.心去对待生命中出现的所有人,学会接受,接受自己不在年轻的皮肤,不再散发光芒的容颜,接受父母越来越迟钝的模样,学会接受坦然自若……

人生本来就是一段旅程,爸爸请慢慢走……看到这一段,我真的忍不住泪目了,突然想起那句,究竟是野马奔腾引起了尘埃,还是野马本身就是尘埃?我究竟是因为感性而流泪还是眼泪本身就是为了感性?我不曾知晓,也不想明白,只是读到这一段,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我知道,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改变,我只祈求时光是慢一些再慢一些,我只愿在父母康健姊妹安乐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永远幸福!

《目送》读后感篇5

品读目送时,不知不觉地就会进入到文章中,随着作者的脚步感受人间的真情。她写的文章既有女儿般的柔情、细腻,可又不失坚强。读来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与你徐徐道来生活中细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无时无刻不触动你心弦的故事。亲情,友情……

文章第一个故事,是写作者送儿子去上学。可是如今儿子早已长大,思想也开始成熟。不再是那个若干年以前拉着妈妈的手,怯生生地用两颗纯洁的眼眸小心地试探着这个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儿子也只是勉强忍受母亲的柔情,不再如同刚上小学时,一步三回头地不舍得望着母亲。在儿子过安检时,只给这个为他操劳了一生的母亲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当年,作者正值儿子这个年龄,让父亲送到学校时,也一样的.最后留给父亲的仅是一个背影罢了。文章最后写到:不必追。这句简短但又富含着深意的一句话,如同一块硬物,触到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是对生命成长的一种尊重,是对生命即将消逝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对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亲,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是母亲陪着我们成长,包容我们的过错。也是母亲在我们最累的时候安慰,陪伴着我们。

作者的母亲已经老去,神志也开始不那么清楚,可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儿女的爱。就好像她宁愿忘记自己是谁,也一定要记住儿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记回家看看。因为家里还有两个孤独的身影,正痴痴地等着你回家和他们说说话。老人只要儿女能在身边,还有什么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走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告诉我们要独立,要坚强。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后感篇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这是作者《目送》中的一个小片段,这个场景,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孩子告别母亲,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因为他懂得:这条路,只能在别人的目送中,自己走。

读到这儿,我蓦然想起,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了个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我逐渐习惯了一个人思考,一个人解决问题。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那样,而是一个人承受,一个人反击。而父亲,只是看着我,静静地看着我……

?目送》是作者“人生三书”之三,有21世纪的《背影》之称。从作者《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作者:温情的母亲,落寞的女儿,思考的文人、责任的世人。有着犀利文笔,被称为“华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笔”的她,在这本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无尽的柔情。她在这部书中所告诉你的,是爱、亲情、生活、世界的本质。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

以“目送”为题,因为这本书里藏着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全书里没有找到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有让人哽咽的滋味;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无病呻吟的哀叹,有的只是淡淡的忧伤和幽微的吟叹,不事喧哗,也无需喧哗,而你却能分明倾听到她的心声。正如作者所说,她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

你说你的眼里只有我,我说我的眼里还有那“广阔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为了不留遗憾,让我们开始阅读,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要记住,这父女母子间的情缘啊,且行且珍惜吧!

《目送》读后感篇7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

?目送》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骨铭心的痛;领会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在《目送》这本书中亦写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遭遇过的脆弱和失败,心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代序——你来看此花时所写,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对时光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放下书,闭上眼睛,并未完全读完七十三篇散文,却知道:如《目送》所述,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

《目送》读后感篇8

翻开《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龙应台的文字温暖隽永,仿佛和煦的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伤感,一点一点地浸透到灵魂深处。优美的文字,除了能够撩拨人的心弦外,还能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集。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面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了那个凝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人生是一场别离。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人生这场离别,谁也逃不过。爱父母,爱孩子吧。相聚的时候,请珍惜;离别的时候,请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