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写作文有助于我们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增强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写作文,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乡传统文化的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乡传统文化的作文篇1
家乡的春节是从除夕开始到元宵节结束。过年先要从除夕说起,除夕一定要吃鸡、肉、鱼三样。而且得大鱼大肉,鸡要整只清炖,而且必须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在上面放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要等到初一才吃。代表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也可以代表着红红火火。
在年前腊月进行杀年猪很讲究。要看日子,不能乱杀,乱杀猪可能不和顺。一到腊月就准备腌猪肉,腊月二十左右,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也寓意着将过去一年的霉运扫去,迎接新一年的好运。鸡可以做成“五圆整鸡”,一只整鸡上放桂圆、红枣、莲子、鹌鹑蛋和枸杞,象征着“吉祥如意”。
初二,女婿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有谚云:“三十夜的火,元宵节的灯。”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旨在除虫,祈求丰收。离祖坟近的,还向坟前送烛,让祖先同享人间灯火。
湖南的每个春节都过得分外热闹,一点也不比别的城市差。一眨眼,春节悄悄地过去了,大人和孩子们在这个喜庆而热闹的节日里又迎来了新的一年。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在这里,祝福家乡越来越火,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家乡传统文化的作文篇2
我的家乡在利津,利津最著名的广场是凤凰广场。一提起凤凰广场,许多人都会连连赞叹起来。
凤凰广场的最南端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嘴里衔着一颗金光闪闪的宝珠,象征着利津的经济发展飞速提高,那鲜红的颜色,代表着利津人民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
再往北走,喷泉池展现在你的眼前。四边的四个大球,是四个映光灯,每当星期六的晚上,喷泉的底部会喷出一束束水流,大池子下面的彩灯映着泉水,泉水立刻变成彩色的,那彩灯就像一个魔术师,一会儿把泉水变成红色,一会儿变成绿色……为凤凰广场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往西走,一根根霓虹灯矗立在两边,夜幕降临的时候,霓虹灯变化着多种颜色,五彩缤纷,令人刮目相看。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八块雄伟的大幕碑,上面雕刻着凤凰广场的历史,利津黄河尾宫,渤海之滨的神来之笔,一点也不夸张。
使劲往东走,你会看见一排健身器材竖立在这里,每当夜幕来临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这里休闲、锻炼身体。健身器材的东边是一座座彩虹桥,夜晚,彩虹桥上的一排排彩虹灯就会放出绚丽夺目的光芒,把原本普普通通的小桥装扮的漂漂亮亮。不愧是有个彩虹桥的昵称呀!桥的下方是条小河,初夏时机,荷叶就竞相开放,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凤凰广场是利津的心脏,它是利津县城的标志和象征。我爱家乡的凤凰广场,你永远是我们利津人的骄傲!
家乡传统文化的作文篇3
晚霞已大半消散,远处的路灯陆陆续续的亮起,暗灰色的旷野中蜿蜒向深黑色剪影一般的连绵群山。公园门口灯火辉煌,高高的戏台搭起,锣鼓声似乎震得公园深处竹影摇曳,拖得长长的尾腔在湖面上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波纹。妈妈拽着我站到戏台下黑压压的人群边缘。我不耐烦地撇撇嘴:有什么好听的呀?
妈妈叹口气,带我往公园里走去。走了几步,妈妈回头看看,像是不经意,又有几分惋惜地说:小时候,你的黄梅戏唱得可好了。
小时候?
是呀,你不记得吗?你唱得可好了,你往一群人中间一站,就吆喝开始啦,开始啦,开始唱戏喽
一轮新月斜挂在云间,拱桥在湖面上映出模糊影子披了一层轻纱般的月光。我回想着,记忆里似乎确实有那么一团隐隐约约的光影在晃动,却总是看不真切;闭上眼细寻,灯火通明的戏台、车水马龙的街道一下子隐去,淡淡月光中,熟悉又陌生的调子汩汩流过。
小时候,我确实学过几曲黄梅戏,在大人面前字正腔圆地唱起,长长的一曲终了,不少人会笑着拍手叫好。
傍晚走在行人寥落的街道上,无事可做时,也会低声吟唱一段。到别人家玩,不少年轻的阿姨也会黄梅戏,于是互相唱和日子在流水一般柔和的黄梅戏中流去。
后来呢?
我渐渐长大了,和长辈们在戏台下一坐几个小时的兴致越来越少。校园里的歌声都是标准的普通话,轻快而吐字清晰,宛若一大群轻盈灵巧的小燕子;黄梅戏却像是连绵不绝的雁群,唱起来格格不入。崭新的光影太多,渐渐地,那悠长的.腔韵也被遗忘在心底
作业上却经常出现关于黄梅戏的填空题,像是要极力勾起那蒙了一层灰尘的童年的零散记忆;我填上黄梅戏的经典曲目、唱腔特点。可童年时烂熟于心的唱词和曲调却日益模糊苍白。那是需要生动流畅的歌声来滋养的记忆。怎能被几行平淡的介绍保存呢?
我也不是再没有听过黄梅戏:学校组织的演出,地方电视台上的节日,旅游景点的演出可大多时候,台上演员的唱曲总是合不上我心底的节拍。今年我们县的春节晚会也有一个唱黄梅戏的节目。约摸30分钟,从各首经典的黄梅戏里挑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唱段排在一起。唱腔确实优美动听,演员的表演也娴熟生动。可那些每首黄梅戏中最出彩的部分被剔出来展示,总少了一些浑然天成水里的水草,拿出来看就不美了。我更喜欢一曲从头至尾的黄梅戏,虽然内容不够多,可一曲唱毕,真能余音绕梁呢。戏台上的黄梅戏如果太过华丽,是会很别扭的。据说黄梅戏,又称采茶戏,起源于采茶女在茶香袅袅的山坡上唱和。采采苤菅,薄言有之的风韵,岂是繁艳熙攘所能装饰的?
前些天,妈妈带我到一个曾经教过我黄梅戏的阿姨家玩。妈妈半开玩笑地叫我唱上几句。可那曲调和唱词却像是风吹散的花瓣般,再也找不到,拼不起了。阿姨半是安慰半是惋惜的,冲我笑笑。眉间不知什么时候已有了几道浅浅的皱纹。
回首而望,戏台依旧灯火通明。看演员服饰,似乎演的是经典曲目《天仙配》里年轻美丽的仙女。只是鬓已星星也,是再华美的衣饰也掩盖不住的啊!台下的听众也大多是老人,有的手里还牵着抱着小娃娃在听呢。可再大些的孩子就坐不住了,不耐烦地跑??
行得有些远了,侧耳听时,风儿送来几声若有若无的长长尾腔。
家乡传统文化的作文篇4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里面有风筝、书法、围棋……其中一颗闪亮的珍珠就是舞狮,我今天就来介绍舞狮吧!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很多地方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用彩布做成的,每头狮子都有两个人来表演,一人狮头,一人狮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
舞狮是在佛山起源的。据说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如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因为它每逢过年时就出现,所以人们把它称呼为“年兽”。乡民们决定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计,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样子,再集齐勇士数十人,手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埋伏在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等年兽出现时,击打乐器发出“咚咚”“蹡蹡”等声音,如雷贯耳。年兽见了,觉得很惊骇,立刻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
为了庆祝纸扎兽头及驱赶年兽的功劳,人们便在春节的`时候将它拿出来舞动,并把它命名为舞狮。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越传越广,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文化之一。
家乡传统文化的作文篇5
艾草在舟山叫青,是一种长在田边的青草。艾草制成的糕点叫青饼,它是舟山的传统食品,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这里的人们祭拜祖宗时,青饼必不可少,它又叫“清明饼”。
今年清明节前,妈妈带我们兄妹俩采艾草。一到田野里,我们就手忙脚乱地采摘起来。可没过多长时间,妈妈就叫我们停下了,把我们叫到了身边。原来,我们采的不是真的艾草,而是假艾草。
妈妈告诉我们,艾草的叶子有点椭圆形,背面还有白白的绒毛,闻起来带有一种香味,轻轻咀嚼,苦中带甜。而假的艾草,叶子长而尖,背面没有绒毛,闻起来是青草的气息,嚼一下,带点苦味。我们连忙倒出自己采摘的艾草,果然,有假艾草混在里面。我们还发现,假的艾草颜色更深。小小的艾草还有这么多学问,实践出真知啊!我们又开始仔细地采起来,边采边闻一闻,还不时请教妈妈。经过2个小时的劳动,我们提着满满一篮艾草来到了家里,准备制作青饼。
一回到家,妈妈叫我们把艾草倒在地上,把一些黄叶摘掉,把粗粗的茎剪掉。这下子,满满一篮子艾草只剩下半篮子了。接着,我们把艾草倒进盆里,清洗干净。看似干净的艾草原来也很脏,不知洗了多少遍,水才变得干净。
这时,锅里的水已经开了。我拎起篮子把艾草倒进了锅里,又拿起锅铲上下翻动。妈妈还在水里倒了些小苏打,她说,这是为了软化茎叶。还告诉我们,只要艾草瘪下去就行,大概焯5、6分钟就够了。时间过长,艾草会烂,颜色会变黄。原来,焯艾草也是门学问啊!没一会儿,整间屋子充满了艾草的清香。
我们把焯好的艾草又倒进篮子里,目的是沥干水分。随后,我们开始和面(一半是糯米粉,一半是面粉)。没一会儿,我的`两只手又酸又涨。但是看看妈妈和妹妹高涨的干劲,我也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接着开始剁青,我们把沥干水分的艾草放在砧板上,用菜刀使劲剁。艾草要剁得很细很细,剁成浆糊状,这样才能和面粉完美融合在一起,吃起来细腻光滑。我使出了洪荒之力才把所有的艾草剁好,累得直喘粗气。随后,妈妈把剁好的艾草和和过的面混合在一起,开始捣面了。妈妈用手使劲地揉搓,妹妹用擀面杖使劲搅拌。妈妈告诉我们,面团要揉搓得有弹性,不软也不硬。
终于到了做青饼的关键时刻,我们围坐在桌边,我和妹妹用月饼磨具压青饼,妈妈用手把面团搓成圆形再压扁。看着一个个青饼在我们手中诞生,累点也是快乐的。
最后,我们把做好的青饼放进蒸笼里蒸。十多分钟后,一股浓浓的清香扑鼻而来,我用力地咬上一口,啊,又香又糯,还不粘牙,真让人回味无穷!一口气可以吃四五个,而且不用担心会胀气。
我拿着自己亲手做的青饼往外跑,轻轻吸口气,各家各户都飘出了青饼的香甜味,还不时传出小伙伴们清脆的笑声。
衢山的美食有很多,可是回家做客的人,回去时总爱拎一袋自家做的青饼,大概是青饼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情吧!
家乡传统文化的作文篇6
我的家乡吉林省汪清县,是个美丽富饶的小县城,这里居住着热情豪放的东北人,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风民俗。
东北最不同与其他地区的就要数房屋了,别的地区都睡软绵绵的大床,而东北则睡在那长6至7米,宽3至4米的大硬炕上,据说有利于腰背。炕下有一条空洞连接着灶台,烧火时,煮饭和热炕两不误,坐在热腾腾的坑上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别提多享受了。东北几乎每家每户的都有口地窖,规模也不大,就是用来存放些土豆、白菜类食品。我还经常下去探险呢!东北的房屋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根本不分那些厨房、卧室,中间只是一墙之隔而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的房屋其实没有客厅,客人来了就把他往炕上招待,绝对会让你倍感亲切。
作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我最爱吃的就是小鸡炖蘑菇,还有猪肉炖粉条,相信也是每个东北人的最爱。大概是因为东北的气候偏冷,所以才爱吃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吧。,特别是酸菜,绝对口味独特,独一无二,每当有客人来时主人都要做酸菜炖排骨再加上味道独特的朝鲜族小菜来招待客人,保证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不仅是东北的美食让人赞不绝口,东北的“二人转”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独特的唱腔和奇妙的舞步构成了小到十几岁儿童,大到七八十岁老人的群众舞台。每个东北人都“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对东北人的影响尤为深刻。“二人转”不用舞台,不用服饰,随时随地都能来上一段,怪不得人人都喜欢。最让我骄傲的是连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也来自东北,唱的一手好二人转,红遍大江南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北的这片土地养育了豪爽、不拘小节的东北人。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我们美好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体验独特的风俗习惯。
家乡传统文化的作文篇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春节,众所周知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但是各地又有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盐城这里的风俗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在年前,大家是要祭拜祖先的,我们通常称它为“送压岁钱”,其实呢,就是烧纸。大人们总会在送压岁钱的时候对着祖先的墓碑多多念叨几句,希望他们泉下有知,保佑自己及家人们身体健康。对了,从外公口中,我还听说到,外公的爷爷曾经也是考过状元的人,朝廷已将官服派发,而他却因为身体虚弱去世了,真是天妒英才啊。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动身回老家。那天下午,我们在老家贴春联,有种东西叫浆糊。我觉得这玩意儿很神奇,用它糊在对联背面,春联就可以被牢牢黏在门上,整整一年都不会松动。贴完春联,爷爷奶奶就开始搓汤圆啦,我们这里的习俗是大年初一吃汤圆。别看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但是他们的手可灵活着呢。只见他们取一小块面团,搓圆,压成饼状,向中间添馅,再将四周的汤圆皮捏起来,再搓成球状,一个带馅的汤圆就完成了。接着再重复上述步骤,于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白胖子就接连出世了。
除夕夜过得很充实,却又少了一番乐趣,少了烟花爆竹!少了那一份久违的天真与童趣。忆往昔,过年图的就是燃放些许“花里胡哨”的小爆竹。各色的烟花映衬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脸庞,而今年没有烟花,没有爆竹,但是这小小的愉快影响不了孩子们跃动的.心,一起看春晚吧!一起守岁!只是可惜,我这脑袋瓜子不太争气,早早地就被周公吸引过去下棋了。
“姐姐。”“嘘,别说话,先吃点东西,吃完再说。”大年初一的早上说话前是要吃大糕的,吃完就可以开口讲话了。“快穿新衣服咯!”小小的人喊出了大大的声音。洗漱过后,有几位小朋友过来拜年,家里的长辈们笑意盈盈地抓了一把又一把糖给他们。“我也想去拜年”,妹妹怯生生地告诉爸爸她的小想法,那些小朋友听了忙停下来等她一起,还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她。妹妹说他们还约定好明年还要一起拜年呢。也许,这就是小孩子们的快乐吧。
新的一年,就祝愿长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自己和小朋友们学业有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