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学习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2-11-06 作者:lcbkmm

心得体会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用的,想要写出有感染力的心得体会,我们就必须认真思考,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课学习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课学习心得体会7篇

语文课学习心得体会篇1

我反复认真地阅读《小学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一、新课标强调读书与背诵。

1、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强调读书与背诵。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了新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新课标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读书与背诵。

“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这是新课标里关于阅读评价的建议。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作品的诵读兴趣,让语文教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尺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新课标重视识字与写字。

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的规定有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体现了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这一板块的重视。

1、增加有关“识字、写字”的两个字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500个左右会写”这个要求不变,但“会写”的字在各学段的数字有变化。概括地讲,第一、二学段,要求“会写”的字数量减少,第一学段减少200个,第二学段减少400个,第三学段则增加400个。

2、调整识字量。新课标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课标建议,在低年级阶段“先认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在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当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

3、对识字教学的认识有变化。

在课标(实验稿)“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的提法。

4、高度重视写字教学。

在课标(实验稿)里,仅是第一学段有提出“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目标,而新课标里每一学段都有这一条。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教学建议部分,新课标增加一段了关于写字教学的建议,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要求每一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并规定,(在1—3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5、在评价方面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方面,所提出的要求更为具体、详尽,尤其是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对考察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在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的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还提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强调“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语文课学习心得体会篇2

通过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我认识到: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课学习心得体会篇3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拓宽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我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我还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备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难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经过一番阅读分析,我总结出二年级教材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识记生字词。在教学语文时,我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先把握教材内容,然后来设计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利用多种形式来读,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我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采用了游戏、唱歌、猜谜语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4、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的课堂呈现状态。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的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布置讨论的时候我明确要求,设置一至两个问题,让每个学生知道这个主题,必须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有准备的时间。在实践工作中,我不断总结反思,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5、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并非他们的思维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6、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我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学期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改进了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今后还要取长补短,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努力奋斗

语文课学习心得体会篇4

在学习了新课标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发挥主动性,培养创造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深处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之间敢于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进步。

2、寻求开放性,培养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例如,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可以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除此,还要鼓励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室,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家庭的接触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接触中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3、注重过程性,培养探究精神 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领悟、体验,在过程中学会质疑、反思,在过程中逐渐提高、不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中间,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再发展的潜能。

因此,在新型课堂中,我们要在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新课标构建的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新课堂,也将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让课改和教师一起成长,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语文课学习心得体会篇5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着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改革语文教学拓展出了一条明路。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上,扑面而来的新理念、新气息,不禁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索。我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学好、用好《语文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同时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探讨语文识字教学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理解的训练过程;习作是运用的训练过程;而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习作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严重制约着读写能力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解决“瓶颈”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加大加粗“识字”这个“瓶颈”,学生的读写才能顺利进行。

新《课标》,新教材对识字明确提出“会认”和“会写”两种要求。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其中低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这样安排,体现了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获得阅读的能力。明摆着识字教学成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教低年级学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是摆在我们小学语文老师面前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变被动的识字为主动的识字。为此,我们可做如下探讨。

(一)方法指导,学会识字。

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基本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识字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本领。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并不是说教师的教可以不讲方法,不讲教学策略了,而是教师的教更要体现规律,渗透方法。如,学习《口耳目》,要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与其所表示的图画的联系,从而掌握象形字的构字规律与识记方法;学习《菜园里》,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那些蔬菜,认识蔬菜的名称,渗透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的识字方法;学习《四季》,让学生边读文边识字,渗透随文识字的方法……这样每节课都突出一种识字方法,逐渐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了解规律,体悟方法,学会学习。

教例:巧记“拨”与“拔”

一位教师教学《三顾茅庐》,读到“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这一句时,全班将近一半的学生把“拨”读成了“拔”,看来学生对“拨”与“拔”严重混淆不清。教师随即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拨”与“拔”,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

师:同学们,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比如“拨”与“拔”就是一对同胞兄弟,你看它们长得像不像?

生:(齐)像。

师:那你们看得出谁是哥哥吗?

生:(先一愣,然后豁然开朗,争先恐后地说)拨!

师:为什么?

生:因为“拨”比“拔”多一短竖。

师:(启发学生想象)你觉得这一短竖代表哥哥的什么呢?

生:代表哥哥比弟弟多吃一碗饭。

生:代表哥哥比弟弟长得高一截。

生:代表哥哥比弟弟的力气大一点。

师:是呀,如果弟弟要用力“拔”,那哥哥只需要轻轻用手一“拨”就行了。(生大笑)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刚才那句话,看看文中请来的是“哥哥”还是“弟弟”。(生齐读,再没有人读错。)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以上教学片断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及已有的生活知识,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辨别了“拨”与“拔”,增强了识记效果。

(二)多样复现,巩固识字。

1、有趣游戏,快乐巩固

识字教学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应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加深印象,强化巩固。

例如,“帮小鸟找家”:一个同学扮演小鸟,一个同学扮演小鸟的家,把“鸟”身上的拼音与“房子”里对应的字找出来站在一起。“摘苹果” :把你认识的“苹果”摘下来读一读,放在篮子里,看谁摘得多。“爱心快车”:把字放在它可以搭乘的“车”里。还有“青蛙过河”、“小猫钓鱼”、“争当‘识字大王’”、“给生字编故事”、“编儿歌”等等,有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多种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情趣盎然,易学易记,同时又落实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语境复现,迁移巩固

识字教学中,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常用的生字,可让学生组词、扩词,造句,把字、词、句联系起来,要求写的字,个个都要做到。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字音,感知字义。

学生认识了生字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生字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认读。可以找出课文中的生词让学生认读,可以出示课文中生字比较集中的句子或句群让学生熟读,教师还可以创编几个句子,把当堂课学的生字融入其中,让学生读读。这样,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必然会成为“好朋友”的。

(三)走向生活大课堂,自主识字。

1、利用“大”教材识字

识字教学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课本所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要在课本上出现几次,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性记忆的次数。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文中体现出来,更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课外,引导学生把语文教材外的书籍当作 “大”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反复地“大”教材中大量识字。

①读背古诗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一年段背诵优秀诗文50首。我们将其分解到两个年级,其中一年级20首,二年级30首。学生每周读背一首古诗。每读会一首古诗,都能认识三五个生字。在简单了解意思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边背边加上动作,兴趣盎然,无意中又学到了几个生字。

②读其他学科教材识字。思想品德、自然、音乐、健康教材,图文并茂,深受学生喜爱。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这类书籍,能在提高思想认识,掌握科学知识的前提下扩大识字量。

③读课外书籍识字。课标中对课外阅读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在5万字以上。广泛阅读能让学生多方面得到收获,低年级学生多阅读还能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不但能汲取书中的精神营养,而且能多多识字,一举两得。

(2)利用生活的空间识字

生活是知识的大舞台,有人说:“学生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提倡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识字本身的需要,也是现今社会多元化教育的需要。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会在社会上,在家长和同学间,在各种图书、电脑、网格中,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识字,一定会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受益匪浅。

①把广告、标牌等当作识字教材。

一位一年级教师一次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街道旁,让学生互做小老师,去认识所见到的商店、标语、广告牌上的汉字。学生非常活跃,自愿结组,把路边的广告、商店的门牌等当作识字教材。有的互相学习,有的询问路人,有的请教老师。一节课时间,学生多的认识了三十多个生字,少的也认识了十多个生字。更重要的是,学生还检查出不少商店广告中的错别字,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放学后,学生还余兴未尽,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继续学习和巩固所学生字。之后,从家长反馈的信息告诉我们,学生在与他们逛街时,总是问这字念什么,那字念什么,回来后还让把标牌上的字都写下来,家长感到学生已有了浓厚的识字兴趣。

②把商标、包装盒等当作识字教材。

小学生都有爱吃零食的习惯,充分利用这一点,也能让学生认字。教师每天抽出时间,与学生交谈,询问学生“妈妈昨天给你买了什么东西,商品的包装上有字吗?你认识了吗?” 时间一长,学生为了能和教师交流,都主动询问父母买了什么,同学间也经常谈论这样的话题,“你昨天学到了什么字,快告诉我”,还有的同学干脆请求父母把一些没有标签的物品书写标签让他们识认。学生识字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此外,把影视、网络栏目标题作为教材,利用班里板报专栏、悬挂的条幅识字,利用家长会,让学生展示识字成果等,都是非常可取的识字教学做法。总之,拓宽识字教学的渠道,开发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点燃创造之火,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探讨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象;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我们对阅读教学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觉的过程。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要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

如何让学生“潜心读书”呢?

1、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

不同年级的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读要体现目的、层次和过程。

以读为本的“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读。读,要有目的,要有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课堂上的第一件实事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于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不同层次的读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初读这一层面来看,我们只要求学生读得准确、流利、通顺;等到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文本的语言文字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和体会,根据文本的需要,我们还可以把活动表演与品词析句、感悟体会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表演读、诵读等。

(二)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有些课文篇幅较长,而一些教师在让学生初读时只给一两分钟的时间,在学生还读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教师发话了:同学们,读完了吗?其实,就是班里的一些尖子生也未必读完,但在教师发话后,课堂上很自然地静了下来。因为学生习惯了,他们知道:这是老师向我们发出信号,让我们停下来。这样一来,“初读”这一环节也就很自然地流于形式了。课堂上,教师只有让每个学生充分自主地读书,学生才能在读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深或拓宽,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话过程中,应避开那种“浅层互动,缺乏思维参与”的对话。

教例:

师:燕子的羽毛是怎样的?

生(齐):乌黑光亮的。

师:燕子的翅膀呢?

生(齐):俊俏轻快的。

师:尾巴又是怎样的呢?

生(齐):剪刀似的。

师:这样的燕子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齐):活泼机灵。

师:你们看,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组合成了活泼机灵的燕子。燕子真是可爱!

(诊断分析)这是一位教师教学《燕子》的片断。初看,课堂气氛热烈,师生虽在对话,学生虽在表述,但没有情感的沟通,缺乏心灵的交流,除了能把课文读一遍外,其余几乎没有任何价值。《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对话,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去与作者和文中人物进行情感的沟通,用心灵对话;走出文本去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从而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获得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独特的意义。这才是对话的实质。

(三)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如何积极有效地建构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特级教师窦桂梅在《王二小》一课的教学中,将植根于教材和生活中的“情”,以幻灯片中生动的形象、教者声情并茂的渲染、音乐的如泣如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使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儿童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课堂上教者泪花盈盈,学生泣不成声,听课的老师们也为之动容,彼此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与作者的心达成“四情共振”。不难想象,从此,王小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王二小的精神根植于学生的生命。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在这样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语文课学习心得体会篇6

20xx暑假至今参加了山东省的远程研修的培训学习,从中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

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三、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

从本班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因此,语文教学应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要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课学习心得体会篇7

在这次初中语文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参训后使我的思想意识有了提高。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心底热爱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搞好本职工作,来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演绎出的人生精彩。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启发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而酝酿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和谐环境。常说万策之首,攻心为上。这就启示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得先把学生的心拴住,学生才能在向师性的驱动下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能性才会更高,落实好素质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此理一点不假。通过参训,我从名师专家的诱导中领悟到,教材是学本而不是教本,教材是蓝本并非圣旨;教改势在必行而非雁过无迹,教改是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学生之所以如牛一般撵不动,是因为我们没有用绿草去喂。学生之所以远离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我们奢望不了天上掉下教育教学的馅饼,但是我们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源,以多方力量为推动器,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照样可以熠熠生辉。如果我们用心寻找到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交叉的点,那个点即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金钥匙,进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无限的知识将迎着方法之刃而解。

下面我就如何设计好初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随着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提高。必将对它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初一年级阅读教学应着重落实以下几方面的目标: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第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二,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和语气。第三,了解课文中的意思,并达到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第四,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要顺利达到以下目标,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一贯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阅读,逐步提高

教师应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知识。

2、感受乐趣,启发对话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课文和作者对话交流,受到课文丰富内涵的影响。于是学生体会到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将世界各地的风光尽收眼底,将古今中外的人物一一道来,其乐无穷。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需要,而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源泉。因此,应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初一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初一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3、自主阅读,感受语??

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为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行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和效果,所以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理应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