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心得体会参考8篇

时间:2023-02-05 作者:Anonyme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将我们真实想法记录下来,我们写心得的时候一定要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自己的真实想法,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梁家河》心得体会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参考8篇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1

我所在的大坑村是一个贫困村,作为一个当了10多年的村支书,看到梁家河的发展,我感到脸红和惭愧,习的身体力行着实激励了我。我要把这次学习的感受及时传达给我村“两委”的干部。

会昌县周田镇大坑村党支部书记张华玉

“听当地乡亲说,习去福州上任后,梁家河的村民在福州见到了他,把他们请到家中吃饭,亲自下厨为他们炒了七八个菜。离开时,同志自己出钱为他们买好了回程火车票。”近日,聊起梁家河之行张华玉说:“习身居高位却不忘本,对梁家河乡亲重情重义,是我们亲民爱民、民敬民爱的好书记。同时,我感觉梁家河的村民真幸福,我特别羡慕他们。”

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关键是领头人。这次学习考察,张华玉对此感触最深。他说:“今年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作风问题无小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习都能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我们在村里更应该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官、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我们必须过好‘两关’。第一关是‘自我关’,第二关是‘人情关’,以上这两关,不是要不要过,而是非过不可。”这是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所提到的一句话,如今,已成为张华玉心中的行动准绳。

他说:“我们的党员干部身处纷繁复杂的人情社会中,随时随地都面对着各种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的考验。当人情与法律法规、纪律要求发生矛盾时,就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情操,唯有保持一颗公心,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坚持原则不动摇,谨慎用权,不徇私情,才能保持清廉本色,才能成为像习一样亲民爱民、民敬民爱的党支部书记。”

张华玉说,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扶贫扶志相结合,要像梁家河一样,办好合作社,争取早日实现小康生活。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2

2018年6月30日,在熟读《梁家河》一书后,我有幸随着区人社局全体党员踏上梁家河这片神圣的土地,近距离参观《梁家河》书中讲述的一幕幕情景、一处处实物,详细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的七年时光。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总书记当年离开北京插队到梁家河,从一个15岁的少年成长到22岁的青年,从被动、抵触地适应这片土地到主动、用心地带领这片土地上生活贫困的乡亲们战天斗地、创造新生活,是这片宽厚包容的土地接纳了当年无依无靠的他,是这里朴实、厚道的乡亲们从自己嘴里省下粮食分给他吃,是这里的黄土地用7年时光磨练了他,让22岁离开梁家河的习近平不再迷惘、不再彷徨,而是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反复阅读《梁家河》一书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从陕北黄土高原上走出来的“人民公仆”——习近平,他身上所承载着的如黄土厚实般坚韧、沉稳的性格,以及透过这些所折射出优秀共产党员忘我、无私、永保初心的人格魅力。

这次走进梁家河实地参观,是一次精神洗礼,脑海中仿佛闪过一幕幕梁家河人民挖沼气池、修梯田排子、打水坠坝火热的劳动场景。年轻后生们扑满灰尘的脸上流淌下的汗珠,姑娘、媳妇们憧憬新生活露出的欢欣笑容,老人们爬满皱纹的脸上被岁月写下的沧桑,孩子们迎着新时代的朝阳茁壮成长,这里孕育着希望,这里窖藏着信念的磅礴力量,就是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用实干孕育出了中国梦新的希望。

通过阅读《梁家河》,又走进梁家河,,我对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梁家河有了新的解读。这次在梁家河实地参观学习,令我印象深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40多年前,年轻的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做一名干部的重要遵循,他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3

最近,我读了《梁家河》一书,对总书记插队岁月有了了解,我认为总书记知青岁月处处体现着“埋身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

从最开始的北京知青到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再到大队支书;从最开始拿没有妇女高的工分到拿到壮劳力的工分再到熟练掌握农活技巧;从最开始一口普通话到学说陕北话再到一口标准的延川方言。总书记以实际行动践行者怎样深入群众,践行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精神。作为一名刚从大学毕业考到乡镇的基层公务员,我更要学习总书记插队的事迹,时刻勉励自己。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好学求知。不管白天干活多累,总书记总能挑灯夜战,读书到深夜,常常脸被煤油灯熏黑,连吐得痰都是黑的。为了借一本书,总书记步行十几里地。到四川学习沼气的时候,总书记还不忘把路边好的对联抄写来细细品味。无论是政治、历史、文学,总书记广泛涉猎,刻苦钻研。作为年轻人,我们更应该有“学不可以矣”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学习,要系统,全面掌握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要从周边人和事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不懈。面对随娃赌气不当生产队长,“一次、两次······十次”总书记终于把随娃说动了。面对入团入党一次次受到挫折,总书记一次次拿起笔,一份一份,直到写到第十分,才获得批准。面对乡亲们不肯打淤地坝,总书记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作为一名青年基层干部,有时面对群众的不解和抵抗,我要细心、耐心做群众工作,仔细向群众讲解政策,用事例解释上级政策,用自己的真心打动群众,获取群众的理解。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亲民爱民。面对灵娃一而再,再而三的冒失,总书记始终没有发火。不管乡亲们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总书记,他都会帮助。村民王仁厚说:“近平讲话,能把人听憨了。”总书记始终能和群众走到一起,能够赢得群众的喜爱。对于我来说,在农村工作中,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要积极向周边同事学习这种能力,用一颗真心对待群众,打动群众。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踏实肯干。总书记任梁家河书记短短一年时间里,村级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要饭的贫困村庄,现在变得红红火火。在农村工作中,我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的干事,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深入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刻苦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作用。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4

?梁家河》这本书是一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章节34篇文章,讲述了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离开了40年的梁家河村的事情。

读完《梁家河》后,给我的感受有四点:

一是牢记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总书记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习总书记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要把学习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是习总书记、知青们和群众的亲密联系。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与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和群众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其离开梁家河的时候,家家户户与其话别。只有自己真正的投入感情与群众交往,才能融入群众,做好群众工作。

三是对待工作必须兢兢业业。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从群众的立场出发,他带头打造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经销社等,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工作必须站在群众角度,真心实干,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

四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不怕艰苦、敢于拼搏、扎实工作。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在实干中锤炼党性、提升修养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5

“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插队时,就坚定了扎根农村、改善村民生活状况的信心,作为农村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深刻领悟总书记的公仆情怀,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为群众谋福祉、办实事、解难题。”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所树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后来又事两次回到梁家河,见到梁家河村民,关心的都是老百姓收入、养老和医疗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人民立场”,使得 总书记把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

“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只要认定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学习习总书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体现责任担当。”

?梁家河》语言质朴、事例生动,读后感触颇深,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学习习总书记克服“思想观”、“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不断锤炼自己的党性,解放思想、苦干实干,争取让葛条村人民早日走上脱贫致富路。“穷则思变求致富,青年习近平为农村干部开了好头。当好社区支书,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的冷暖,要真抓实干,扎根基层,真正做到为民谋福祉,为民谋福利,这才是群众的好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梁家河是一本大书,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近日,认真研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感触颇深。《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质朴的语言,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一部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细细品读之后,我深有感悟:

?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通读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最受启迪的是,习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

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过十年的很少。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结合自身谈感受,我于2011年6月来到西营,今年整整七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我带领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共同努力,建成了一座美丽宜居的文化新镇,两个文化广场,三个宜居社区,六家社区工厂,八个特困户安置点,山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镇社区变成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越来越多的兄弟姐妹在家门口上班,生活得越来越丰富。

尽管也给群众做了一些实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每每下村入户,看到还有少部分群众生活依旧困难,增收没有支撑,极少数贫困群众还走的是泥土路,读后感.住的是土坯房,争等靠要攀比,缺乏脱贫动力,内心就很沉重!工作中,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坚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

上世纪六十年代,习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我们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党组织让我担任镇党委书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是一个为民做实事的机会。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服务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40多年前年仅15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启了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党员,近期我认真研读了梁家河,感触颇深,在《梁家河》一书中,我看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真实体会到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这一切都让我不断加深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

一是始终坚持原则,树立良好作风。习近平在梁家河处理事情时,既重情重义,又坚持原则,让我深受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群众诉求不一、意见分歧、利益分配、决策决断等需要我们去裁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讲原则,葫芦僧判葫芦案,那么什么都会变成一锅粥,良好工作作风更难以树立。这样,群众也看不起我们,我们在村里做工作也站不住脚,工作起来站在人前矮三分,说起话来低三度,较起真来怯三分。今年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作风问题无小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因此,我们一定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办事。行得端、做得正,始终树立良好工作作风,不能办的事情坚决不办,不能开的口子坚决不开,始终坚持原则,该坚持的坚持,该关爱的关爱,争取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工作中以习重原则、重情义为榜样,做既当坚持原则的铁面包公,又当群众知冷知热的贴心人。

二是始终以身作则,坚定理想信念。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关键是领头人。在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当年在那片黄土地上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征山治水的赤子情怀。习总书记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如此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村官,我更应该学习习总书记严于律己,在自己心中立下投身到农村基层发展事业中去的志向和目标,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一个亲民爱民、有情有义的人。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不怕艰苦、敢于拼搏、扎实工作。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在实干中锤炼党性、提升修养。

第一次接触纪实文学《梁家河》是在公众号推送的〔梁家河,我读,你听〕。但是由于自身的懒散并没有坚持每天听,昨天偶然在同事处看到了这本书,顿时被吸引了,遂借来一口气读完,也真正印证了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

读完后,思绪万千。青年习近平把七年的美好年华留在了陕北这片土地上、留在了梁家河,“陕西是根,延安是魂”。离开整整40年,梁家河依然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七年里,在“山顶洞人”的艰苦生活环境下,他却一心只为村里人能过上好日子,带领老百姓打水坠坝、建沼气池,成立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办扫盲班......这桩桩件件造福百姓的大事都成功了。但青年习近平的学习从未止步,书一本接着一本的看,甚至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着厚厚的《新华字典》积累点滴知识。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相同的三个高考志愿,那份执着与坚持触动着我。

在《梁家河》里,我汲取到了奋斗的力量,习近平那不懈的学习、务实的作风、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学习,他的那句“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让我铭记在心,作为一名社区基层党组织中的一员,我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虚心学习、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服务群众、贡献力量。

夜读《梁家河》感受很深,习近平总书记15岁到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忆起梁家河七年往事,他深情地说:“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七年时间习总书记认识了梁家河,建设了梁家河,美好了梁家河,悟出了梁家河。“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知青的他谦虚向村民学习,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梁家河一干就是7年,把最美好的7年青春奉献给了梁家河。帮助老百姓发展生产,带领村民搞建设,率先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济困扶贫挥雨露,走村串户历山川”这就是习总书记的初心!

同是七年,七年前因工作调动我认识了马镇村,那时的马镇还只是一个小村,后来因合镇、合村,马镇村地域面积变大了、人口也变多了,但我和马镇却始终在一起,也见证了马镇七年的山乡巨变!

够格奔小康的城口过境二级路立项建设;全镇最偏远的村成功建设集中安置社区,实现住房安全100%;户户门前联户路通达,自来水、安全用电100%;新建马镇活动中心、教学点、村卫生室、活动广场……

从在黄土地面打滚的小朋友到在满铺橡胶的操场撒欢,小朋友笑了;从人走猪坐轿、人累猪在笑的高山搬迁至设施齐全的安置小区、安全住房,群众笑了;从“天明就上坡,擦黑躺上床”的作息时间到争创最美马镇人、广场舞蹈跳起来,年轻人笑了;从天天喊饿到顿顿吃肉,我们,也笑了!

同是七年,我们都曾经拥有青春年华里拼搏奋斗的“恰同学少年”;同是七年,我们一样有过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明惰寸功”的寒窗苦读;同是七年,我们也走出了“济困扶贫挥雨露,走村串户历山川”的辛勤脚步,而这都离不开我们的初心,这种初心就是“梁家河”的情怀,这种初心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情感与希冀。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6

阅读《梁家河》这本书,我仿佛随着八一学校的知青一同到了1969年的梁家河。

破旧与昏暗的土窑洞,空气中弥漫着酸菜的味道。身上总是莫名其妙地起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每天吃着没有油水的粗粮,连蔬菜都很少吃到,能吃上一盆新腌的酸菜都仿佛是品尝了山珍海味。还要跟着当地的农民一起干活。

对北京知青而言,繁华的首都和这里的环境一比较,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习近平总书记却选择了在逆境中锤炼自己,他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放下包袱,适应新环境。“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只能通过改变自己,不断地适应环境,用一颗乐观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就会有意外的收获。”习近平总书记用七年的知青生活充分地诠释了这句话,也使得在陕北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后,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处事沉稳的支部书记。

热爱知识,读书有“瘾”。初到梁家河时,习近平总书记拎了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插队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他丝毫不放过一点空闲的时间。即使是夜晚,也要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看到深夜才睡。

勇于担当,为民办实事。习近平总书记任村支书后,第一件事就是办沼气。他专门到四川绵阳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面对思想封闭、观念保守的村民,他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经历数次挫折后,最终办成了这件事,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办铁业社、代销点和缝纫社……他干的这些工作给老百姓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当地的人民不用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

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学到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发扬习近平总书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奋斗。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7

“1969年1 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探望乡亲,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讲到。梁家河是习总书记当年插队生活7年的地方,习总书记对这里每一寸土地、每一位梁家河群众都饱含着深厚的情义。

4月份在“书记有话说”中我们阅读了《梁家河》这本书,书中作者以朴实细腻的语言、生动感人的情节、真挚的感情,让读者不仅领会到了总书记青春风采,而且汲取力量,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起点、实践起点和情感起点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习总书记曾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这本承载着梁家河“大学问”的书,受到了鼓舞后的作者、编辑们都在努力用心用情讲好梁家河的“大学问”。

16岁到22岁,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富有活力朝气的黄金年龄段,是青年树立理想、定下志向的时候。是的,正是在这种时候,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迈出了他人生重要的一步,他远离了繁华的大都市北京决定来到陕北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梁家河村,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开始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在这七年中,习总书记与群众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一天的时间大多都是要劳动的,习近平总书记从来不怕苦不怕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绝没有一点扭捏。高强度的劳动,高干家庭出身的习近平却不以为苦,反而认为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记忆最深刻的是,农历二三月,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儿书生架子。”“好后生!”这都是梁家河群众对习总书记最诚恳、最真实的评价。不仅如此,习总书记总是一有时间就去看书、去学习。梁家河群众眼里的习总书记,总是在忙里偷闲地看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那时候村里条件不好不通电,习近平常常点着煤油灯看书到深夜。煤油灯烟大,为凑近光亮看书,习近平的脸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习近平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

习近平说:“后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七年的知青岁月造就了习近平的处事哲理,无事不成,处事不惊,克难而进。读了这本书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每一个中国人艰苦奋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与信念;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思想,要坚持学习,更要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忘读书修身、追求真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就如总书记所说:“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更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心里时刻装着广大群众的伟大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8

纪实文学《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描述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和“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部分中,我读到了天降大任于斯人前的痛苦与磨难、奋斗与拼搏、智慧与担当,更找寻到了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一名公务员的职责之所在、使命之所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干部就是新时代的新知青,我辈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自己的基层岗位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这群特殊的存在,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他们的选择不仅仅是一种无奈,更多自主作出这种选择的人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一种为民情怀。这点,是我们这些公职人员特别需要学习的。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做贡献的机会。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身在改革开放以后,没有体验过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和成长在那个年代的他们相比,物质上我们这一辈有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有着更多的选择。我们这些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年,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当前这个崭新的同时又充满挑战的新的时代,以什么样的付出去回报这个我们成长成才的和平富足的新时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