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通常会将课程的整体思路纳入考量,我们应该关注教案的灵活性,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及时调整,下面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光合作用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光合作用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绿__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__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__作。
2、认识绿__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讲解实验过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__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__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__液,观察现象。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__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__。
经验__,淀粉遇__后会变成蓝__,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__,__叶内有淀粉生成
2、遮光处没有变蓝__,__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__部分都可以。绿__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书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有关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了有关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还看了:
生物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2.认识绿__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__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情感目标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
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知识
一、普利斯特利实验结果:①蜡烛的燃烧和鼠的呼吸都需要氧气;②绿__植物在阳光照__下能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③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仅不能释放氧,还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普利斯特利在深夜无光时做这个实验会失败。检验氧气的方法:用点...
初一生物教案之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学过程引言: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
?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点
一、普利斯特利实验结果:①蜡烛的燃烧和鼠的呼吸都需要氧气;②绿__植物在阳光照__下能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③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仅不能释放氧,还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普利斯特利在深夜无光时做这个实验会失败。检验氧气的方法:用点...
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点
一、普利斯特利实验结果:①蜡烛的燃烧和鼠的呼吸都需要氧气;②绿__植物在阳光照__下能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③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仅不能释放氧,还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普利斯特利在深夜无光时做这个实验会失败。检验氧气的方法:用点...
一键复制
光合作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了解叶绿体,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
3.学习光合作用的公式及实验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分析实验原理及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难点:
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工具:
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导入:打开ppt,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和光合作用有联系的图,分析及思考光合作用的原理。
导议:提问
1:什么是光合作用呢?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一系列元素是什么?
(答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参与光合作用的元素有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最后产生的是有机物和氧。)
讲述:板书光合作用的化学公式,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化学方程式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导思:绿色植物随处可见,有没有同学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过光合作用的过程?
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学习: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学生活动:
1.仔细研究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及实验结果。
2.讲一讲每个实验各自得出的结论。
3.结合几个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分析一下知道了哪些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4.由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你还想到了什么?
活动结果: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背景及实验过程,可以获知科学的发现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自身不断努力和坚持的,现在课本上许许多多的科学成果都是几代科学家艰辛实验而成的,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及人类文明的'成长。
过渡:接下来,我们在实验中见证一下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吧,首先我来认识一下叶绿体。
问:叶绿体在叶子的哪个部位?主要有什么功能?结构是什么样的?教师在ppt上展示叶绿体的结构图。
(答:集中在叶肉细胞中,是主要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显微镜中,叶绿体呈扁平的棉球形或球形。电镜下观察有双层膜,使叶绿体与细胞基质隔开,叶绿体的膜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内部充满了基质和绿色的基粒。)
我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超薄切片,看到的叶绿体的基粒,是不是一个单纯的圆柱体呢?
(答:不是,是由一层一层的结构重叠而成的。)
讲述:就像一元的硬币一样,它们就像一个个硬币一般累叠而成,形成一个圆柱体,叶绿体中有几十个这样的圆柱体,仔细想想,这样的形状对于光合作用有什么作用?)
(答:对光合作用化学反应的进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验成果展示:
出示叶绿体色素提取滤纸带,分析一下:
1,含量最多及最少的色素分别是什么?其中稀释扩散速度最快的是什么?
2,缺镁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小结: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两大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又分为两类: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类胡萝卜素也分为两类: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
由于叶绿素含量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三,而类胡萝卜素仅占四分之一,因此通常植物的叶子总是翠绿醉人的。这是由于叶绿素掩盖了类胡萝卜素颜色的缘故。但是,叶绿素很容易被破坏。秋天叶绿素会因为温度降低而被分解消失;其中活动比较稳定就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枫树“霜叶红于二月花”产生的缘由就是由于叶绿素分解的时候,大量花青素被转化形成了所造成的。那么这些色素存在的功能主要是什么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慢慢转化成光能,在恩吉尔曼的光能转化分析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研究出叶绿体中4种色素的颜色是与它们吸收光的情况相关的,我们可将提取出的叶绿体中的4种色素溶液分别放在可见光与三棱镜之间,可以看到连续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演示色素吸收光谱幻灯片。)
提问:同学们观察哪些波长的光吸收量大,哪些波长的光吸收量最少?
(答: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而对绿光吸收量最少。)
讲述:色素吸收的光,都能用于光合作用。由于色素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绿光会被反射出来,因此叶绿体才呈现出绿色。
很好,综上可以得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本节课中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通过在科学家们的实验结果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得知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参与光合作用的元素有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最终明白我们不仅要知道实验结果,还要透过实验,分析科学家们实验设计的心理及思想,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分析光合作用。
目标巩固:
1.动动笔,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2.小组之间互相诉述光合作用的完整过程。
光合作用教案篇3
教学过程
引言: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
2.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__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够助燃。)
3.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一)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
1.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把点燃的蜡烛和活着的小白鼠分别放进密闭的容器,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死掉?
(2)点燃的蜡烛或小白鼠与绿__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
2.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结论。
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
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科学作风。
(二)探究活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1.这个实验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现别的变量?
2.如何确保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
3.你认为对照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4.你准备选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应用?
学生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
因为本实验设计难度较大,需注意的问题较多,所以教师在此通过讨论提纲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然而本实验又是本册书中最后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能较为__地完成探究活动,以考察学生对各项综合技能的运用情况,所以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后并没有在全班给予统一__,而是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__设计井完成探究活动。
(三)探究活动:在教师主持下学生交流探究报告,教师与学生根据讨论提纲共同分析实验设计的合理__及严谨__。
教师对每个小组实验的合理方面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与其他小组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请他们在以下三种方案中做出选择:
(1)否定原来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2)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做一遍,检验自己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
(3)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
交流结束后,教师请每一个小组的组员对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并结合教师的评价作为一个阶段__成绩收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地点)请学生讨论后根据光合作用的实验对光合作用做一个初步的小结。(学生归纳)
教师进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同学们能阐述一下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产生氧气供生物呼吸,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
教师对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种种好处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着教师出示129页的系列数据请学生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分析,对于绿__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__有了初步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
1.碳-氧平衡会被打破吗?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会打破碳-氧平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
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影响?请你预测一下。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言交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绿__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__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出的果实。请学生分析植株结果情况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它们这种差异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合理密植会使植物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不会造成浪费。)
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学生思考回答)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识了光合作用了吗?你知道绿__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了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再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光合作用教案篇4
一、设计思路:
绿__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本节中又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如学习设计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实验变量,利用对照实验结果得出科学实验结论。利用学生的乐于动手实验的特点,引导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实验,本节课利用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从中获得探究实验设计的经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归纳出绿__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能力方面:会利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方面: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求知识。
三、教学重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
2、设计“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四、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2、探究实验的实验__作过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经过暗处理和光照以后的叶子、酒精灯、大小烧杯、三角架及石棉网、培养皿、__液
七、课件设计思路:
利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为主线贯穿始终。
八、教学过程:
(一)运用生活事例,引出学习课题
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生物的奥秘。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所展示的是我们经常吃到食物,它们里面蕴藏着许许多多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绿__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研究绿__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观察分析课件,提出探究问题
师:大家看(课件)这是我们平时所吃的土豆,你知道它里面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
生:蛋白质、淀粉等。
师:这些营养物质都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吗?
生:是(不是)。
师:是,不是,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
生:实验的方法。
师:对,我们就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其中的一种营养物质----淀粉是不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提到光合作用,从字面上来看你认为它应当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生:有光的条件下。
师:我们再作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同时我们利用实验来研究光合作用的其中一种产物。(出示课件)
(三)展示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出示君子兰、天竺葵、槐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应当选取哪一种材料。
提供给学生酒精、__液等物质的__质以及一些小的帮助,学生合作作出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合作作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大约5分钟)
(四)小组交流讨论,完善展示方案
交流方案:找取2、3组谈谈他们自己的方案,同时要求其他组对比看与自己的方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可以为自己利用。交流结束后师总结出一个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向全班同学演示)
(五)合作探究实验,剖析疑难困惑
实施方案:
教师利用课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验__作。
由于加热酒精脱__时间大约10分钟,指导学生开始试验__作后,用课件展示思考题:
1怎样才能避免叶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
2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要把绿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4观看加热过程你感觉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5采取什么办法__淀粉的存在?
(六)分析现象结果,归纳实验结论
观察现象、分析结果:
师:科学的发现往往来自于仔细的观察中,仔细观察实验结果看有什么发现?
生:……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
得出结论:(课件)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七)回顾探究过程,梳理实验得失
刚刚我们的实验很成功,大家再回顾这个实验的整个过程。开始我们根据土豆发现了问题,并且我们提出了两个假设,接着我们通过讨论交流作出了一个科学的计划,实施计划以后我们看到了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以后我们得出了结论。在这些环节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生答后,师:作出计划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个实验我们正是由于有了一个科学的计划才成功的。对于前面的知识大家学习的效果好不好呢?我来考一考大家。
(八)合作自主并用,提升知识技能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九)畅谈体验感悟,发掘学科新知
1、大家交流交流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后总结(出示课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仅是淀粉还有其它的物质,它们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课下大家收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小知识。
光合作用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机物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掌握两者的联系。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形成学生部分和整体统一的观点,养成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 建立科学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重难点:
重点:(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有机物联系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关系
难点: 在夏季一昼夜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有机物、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关系。
三、教学方法:
(1)通过竞猜游戏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使所有学生积极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直观教学 。
四、教学准备:
课件、试题卡片、绘制有夏季一昼夜co2吸收变化曲线图的白纸板等
五、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 通过竞赛测试游戏,让学生回忆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以学生的学习小组(6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游戏,竞赛游戏分为两轮,第一轮为必答题,每一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加1分,答错不扣分。第二轮为抢答题,答对加1分,答错不扣分。
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氧气,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吸收o2,产生co2,分解有机物。可见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最主要体现在有机物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变化上,下面我们从有机物和氧气、二氧化碳两个角度去分析这两者的之间的关系。 夏季一昼夜中co2的吸收和释放变化曲线最能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这条曲线形成过程。 [教师讲解分析] 夏季一昼夜中co2的吸收和释放变化曲线图形成过程。
a点:凌晨3-4点钟,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co2释放减少 b点:六时左右,太阳出来,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c: 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c点:七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c---e: 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d点: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e点:下午六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e----f: 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f----g. 太阳落山,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以上是夏季一昼夜中co2的吸收和释放的变化曲线图,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有关它的有机物情况,在24小时中消耗有机物、制造有机物和积累有机物的时间段应该是那段,在24小时中植物体内有机物最少、有机物最多和制造有机物最快的时间点应该为何点?在一昼夜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如果用co2曲线围成的面积来表示的话,应该如何表示?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在纸板上表示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1] 变化曲线图中有关有机物的问题:
(1)植物消耗有机物、制造有机物和积累有机物的时间段? (2)植物体内有机物最少、有机物最多和制造有机物最快的时间点? (3)在一昼夜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如何用co2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分析并解释原因。 [师生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变化曲线图中有关有机物的相关问题。
[实战演练1] (2012山东)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乙植株在e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c.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d.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
参考答案:d
如果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下,在一昼夜的24小时中,o2和 co2含量的变化如果用曲线图的形式表示,曲线图应该怎么绘制,并讨论终点在不同位置的情况下,有机物变化情况(增多、减少或不变)。
[学生分组讨论2] 曲线图中有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的问题:
(1)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下,在一昼夜中o2含量和 co2含量变化的曲线图。 (2)分析o2含量和 co2含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3)讨论终点在不同位置的情况下有机物变化情况。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分析并解释原因。
[师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绘制曲线图,并分析 n点在不同位置时,有机物变化情况。
[实战演练2]
例题: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 的吸收量多,光合作用最强 b.co2浓度下降从de段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c.d点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d.d点较b点co2浓度高,是因为d点温度高,使植物细胞呼吸强 答案:c [教师讲解分析]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之间的体现也 非常典型。下面我们以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供应情况分析如下: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但图中的6个箭头不可能同时存在,植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箭头可能不同,下面以夏季一昼夜为例,分组讨论分析在不同时间存在的箭头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3] 分析图中各个区间o—b、b—c、c—e 、e—f、f--g及c、e点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情况,以及6个箭头存在情况。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分析并解释原因。
[师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在不同时间段,分析氧气和二氧 化碳的吸收情况,分析6个箭头的存在情况。
[课下分组讨论]在一昼夜中,植物叶片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含量变化如 果用曲线图的形式表示,该如何表示?
[实战演练3] 玉米是我省主要的农作物,常用作农业科研的重要材料。图一表示玉米细胞的某一生理状态,图二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请据图回答:
(1)图一所示生理状态在图二曲线中对应段,若玉米长期处于图一所示生理状态则不能正常生长,原因是 。
(2)请在图一中用箭头标出此状态时氧气的移动方向。 答案:(1)ab 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不能积累
(2)见上图 [布置作业] 下图中的甲、乙两图 为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甲图是在春季的某一晴天,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请 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 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最高的是________点,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________点。
(3)乙图中fg段co2吸收量逐渐减少是因为________,以致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逐渐减少,从而影响了暗反应强度。
(4)乙图曲线中间e处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 (2)d e (3)光照强度逐渐减弱 atp [h] (4)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
附:【板书】
必答题: 1.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场所 3.光反应的产物是
4.呼吸作用中产生atp的阶段是
5.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那么光合作用的co2消耗阶段在
,o2产生阶段在
6.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那么呼吸作用的o2消耗阶段在
,co2产生阶段在
抢答题卡片1: 1. 1mol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释放总能量为
——— ,转移到atp中———, 形成———个atp。
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反应式为———。
3.酒精检测的原理为———。
抢答题卡片2: 1.如果突然停止光照,细胞内的c
3、c5以及atp的含量变化情况为———。
2.如果突然停止二氧化碳供应,细胞内的c
3、c5以及atp的含量变化情况为———。
3.如果天气由晴转多云,细胞内的c
3、c5以及atp的含量变化情况为———。
抢答题卡片3: 1.色素提取时加入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碳酸钙的目的———。 2.色素分离时滤纸条插入时不要被层析液没及原因是———。 3.色素分离后滤纸条上从上到下四条色素带的名称和颜色分别是———。
抢答题卡片4: 1.光合作用中【h】的产生和【h】的消耗分别在那个阶段 2.呼吸作用中【h】的产生和【h】的消耗分别在那个阶段 3.光合作用中水的产生和水的消耗分别在那个阶段 4.呼吸作用中水的产生和水的消耗分别在那个阶段
光合作用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
2、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4、通过演示实验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5、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6、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一、自主练习
1、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3、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__ ”,也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 __”。
4、绿色植物不仅满足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二、小组交流
(一)思索讨论,交流表达
1、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了吸收土壤中少量的无机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原料。
2、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二)合作探究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2阅读教材第122页,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学生讨论: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画面(2)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
画面(3)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
画面(4)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阅读教材第123页,金鱼藻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金鱼藻实验说明了什么?
(四)学生思索、交流表达并明确: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五)学生阅读“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并思索得出: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六)、课堂测试
(一)选择题
1.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是()
a、只在白天b、黑夜无光时c、只在黑夜d、有光时
2.下列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a、氧气和有机物b、二氧化碳和氧气
c、水和氧气d、水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力
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光合作用反应式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独立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2、认同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意识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概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探究活动
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探究活动器材
课时安排二课时
过程
一课时
导??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
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二、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探讨问题:
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实验
?活动目标】
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
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
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内,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垫上两个小木条,使漏斗与水槽底部分开。
3.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转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试管内要充满水。
4.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而阳光充足的环境里,使金鱼藻接受阳光照射。不久你可以看到许多气泡从金鱼藻放出,并聚集在试管顶端。
5.待收集约1/2管气体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试管并立即倒转,使水落到试管的下部。然后,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中。请注意观察卫生香或牙签的燃烧情况。
?讨论】
1.请描述浸入水中的金鱼藻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气体的状况。
2.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后发生哪种实验现象?
3.分析该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结论是。
?思考】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有什么意义?
技能
三、拓展训练
分析数据:
试管与灯的距离cm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1060
20__
3010
405
问题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四、总结
1.绿色植物光的合作用产生氧气。
2.实验经验总结
反思
板书计划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过程
二、实验
1、目的
2、要求
3、现象
4、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教案篇8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4、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需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
2、观看视频
3、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怎么来的?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一)海尔蒙特实验(比利时科学家、1648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哪一权威的挑战? 回答要点: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的挑战。
②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回答要点:不能;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对柳树长大的作用。
③我们可以怎样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间接的表现出来?
回答要点: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长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空气与外界的空气隔开;②验证空气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怎样设计?)。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科学家、1771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与实验过程中植物有没有接受光照有关,有则成功,否则失败。
②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回答要点: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中增加阳光这一实验条件。
3、介绍英格豪斯的改进实验(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三)萨克斯实验(德国科学家、1864年)
1、分析萨克斯实验(视频、动画演示):
①现象记录
植株的部位 现 象
叶片未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后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②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混浊的空气。
2、学生讨论:
①这个实验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如何显示实验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探究的是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问题。
对照组:见光的叶片部分与遮光的叶片部分。
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光。
通过淀粉遇碘能变蓝来显示实验结果。
②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要点:让叶片内原有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被植物运走或耗尽,以免干扰探究实验。
③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要点:植物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使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使植物因缺乏生长发育必须的有机物而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原因是农作物接受光照少,从而使产生的有机物减少引起的。
(四)恩吉尔曼实验(德这科学家、1880年)
1、flash动画演示
2、阅读、分析课文p85页第二节。
3、讨论: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变量是光照。结论: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