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读后感7篇

时间:2025-05-05 作者:Mute

读后感的精彩表达能够让读者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去探索更多相似的书籍,大家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激发对阅读的热情,培养良好的习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植树的牧羊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植树的牧羊读后感7篇

植树的牧羊读后感篇1

文字很平静,就如那个牧羊人一样,是为了突出他吧。也是,这样的人好像没什么好写的,但平淡的记叙也许是对他品质的最好体现。

文章讲述了作者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每次见面,都没有什么语言。可周围环境的变化,似乎就是牧羊人所有未说的话了。从一万棵树木到潺潺流淌的溪水,从茫茫无际的荒原到温馨和睦的小镇,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人,原来还可以创造。

文中用了大量的对比,三次见面,皆有变化。而牧羊人的无言,似乎应和了这片树林的宁静。心中的宁静似乎是打不破的,纵然发生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都没有干扰到牧羊人。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写出平静的'牧羊人,与他创造的那片平静的森林。而后面所有的反应,都是出自牧羊人的静心与耐心。这些新创造的,自然而然就拥有了平静。若你来到那儿,那你就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灵去聆听那里独特的平静了。

是的,就是这样,在这颗平静的心灵深处,滋养了一粒粒信心的种子,而后平静地创造了奇迹!

这,就是牧羊人平静但不凡的人生。

植树的牧羊读后感篇2

在植树的牧羊人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在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哪些人的恶劣手段,直到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植树的牧羊读后感篇3

最早接触绘本是从李欧李奥尼开始的。起初读不太懂,后来慢慢的发现鳄鱼哥尼流小黑鱼田鼠阿佛真的太好了,读完心里很舒服,并感慨这些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绘本了。后来遇到了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被震撼的无话可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觉着无法用语言来精确的评价这个绘本,但毫无疑问,这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绘本。昨天又读到了植树的男人,再一次被震撼了。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心中充满了感动、震撼!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这个以熏衣草闻名全球的浪漫地区在当时只是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会只有两万棵树发芽,而这两万棵树中,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不断的种树。因为他觉的有了树,就有了生机,就有了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牧羊人种的树已经小有规模,这个地区有了雾气,开始有水分了。牧羊人依然不停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溪水,这个地区的风景越来越好,慢慢的就有人开始来这儿旅游了。虽然大家都认为这片森林是自然形成的,虽然没有人肯定牧羊人的付出,甚至会有人要求他搬离森林。牧羊人依然不改初衷,坚持不停的'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有了水源,气候也变得越来越好,慢慢的开始有人搬到这儿住了,而原来住在这儿的人也变得友善起来,有了村庄,有了泉水,有了儿童的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书的附页说这不是真实的故事,让我觉的非常遗憾。当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在做同样的事情后,心里豁然了许多。

我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

植树的牧羊读后感篇4

“我”在1913年,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默又自信的神秘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个人种着树。1919年,”我”重返荒原,那儿已有了一片树林。在1945年,荒原俨然成了生机盎然的热闹村庄。

这是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莞尔。但文中一句话,引发人深深思索: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那时,“我”正处于一个极端困迫的处境,已走了五个小时却滴水未沾,牧羊人为“我”带来了惊喜,“我”内心重燃希望之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牧羊人在战争期间仍坚持种着树,这片曾只有干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现了泉水——而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那仿佛是我无法到达的一段路程,而这11公里是树林!要多少棵树才能达到遮天蔽日的11公里?而它却为一双手所造就,那么,这双手一定是毅力、坚持、执着的化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执着之水。在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地成了沃土,一万多口人过着幸福生活。这绘本中的原图,我也见识过了,从1913年的素描,到1945年大块大块的蓝色、绿色,是一种创造的.力量!没有创造,何来幸福?何来生命?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创造之水!有了希望,才能执着;有了执着,才能创造;有了创造,才能出现生命。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感受。其次,这个故事也至关人与自然。这泉水般的牧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自然打造得更加平凡而至美。

我想起《青山不老》。里面一个住所简陋的瘦小老头,带着一群老汉在晋西北无比恶劣的环境下治理山沟。15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3700亩林网。他不愿享清福,只要一辈子种树,实现自己的价值。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环境需要人类去守护,去努力。而这两位老人以生命化为青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从人民的勇气、幸福而出发。于是,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创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适生活;老人攒钱买了电视机给乡亲,也用树林挡住了狂风,守住了珍贵的黄土。他们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他们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树的牧羊读后感篇5

在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牧羊老人在一片凄凉的荒地,(这里也曾经繁荣)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了大片的树林。他把一颗颗橡子小心地种下,好像在种下一个个希望。终于,经过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劳作,作者目睹了这位老人的`奇迹,老人用植树的形式,让这里恢复了曾经的繁荣。

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牧羊人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忠厚老实的高尚品格。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信念,作者说:“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老人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荒地成林的奇迹。

牧羊人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八步沙六老汉的种种作为,都与牧羊人及其类似。他们为治理家乡的恶劣环境,坚持不放弃,死了一片林就再种一片,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这些人们的付出和坚持,都迎来了收获和众人的赞扬,甚至名字也将百世流芳。而他们身上这些高尚的精神,也是我应该积累着学习的啊!

植树的牧羊读后感篇6

晚上牧羊人拿出袋子挑好橡树籽,第二天带我爬上海拔200米的高地放羊,他用代替手杖的铁棒掘洞,种完了一百颗种子。我了解到原来三年前,他就在种树,虽然已种下十万颗,但存活下来的只有两万棵,其中一半已被动物破坏了,剩下约一万棵。牧羊人五十五岁,名字叫艾尔哲艾勒。普菲尔,以前是经营一个农场,后来儿子和妻子去世。他就决定一个人在这片高地上,以羊和狗为朋友,把这片土地改造一下。

第二天我和他告别了。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之后的五年,我都随军战斗,战争结束后,我又来到此地。牧羊人还活着,他只养了4只羊,养了一百个巢的蜜蜂。他一点都不关心战争,悠闲的种着树,1910年种下的橡树,现在已有10年的树龄了。整个森林绵延不断,像海洋一样,以前干涸的河床,现在流着潺潺的流水。

从1920年开始,我每年都必定会拜访艾尔哲艾勒。菲普尔一次,他的身体渐渐地变得虚弱,但他从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1933年,森林保护员慌慌张张地去找他,规定了绝对不能在森林里用火,他也只是第一次看到那座由人手造出来的森林。1935年,政府派了正式的代表团,来这座森林做调查,他们高谈阔论,除了禁止在森林里烧炭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被规定下来,但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这座森林的魅力吸引住了。我的一个朋友成了这座森林的管理者之一,我向他透漏了牧羊人的'事迹,友人分别时说:"那个老人已经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因为此处地处深山,砍伐对国家没有好处,于是采伐计划就搁浅了。牧羊老人对世间所发生的事一无所闻,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都不知道,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战争使我和老人又分离了八年。

1945年6月,我再次来到这儿,1913年的废墟里,现在建起了无数的农家,以前住在这里的人们和新近搬进来的人们,总计大约有一万人,他们所享受的幸福,全都是靠艾尔哲艾勒。菲普尔得来的。1947年,在巴朗的养老院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植树的牧羊读后感篇7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爱能使人懂得忧伤与痛苦。同时也能使人摆脱忧伤与痛苦。令平凡的生活充满情趣与意义。英国著名诗人兰德暮年时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不和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兰德的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个走进暮色的老人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种树的牧羊人不也正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