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成功的作文能够激励我们不断追求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作文创作的过程,让我们学会如何将抽象的思想具体化,便于他人理解,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用名人写作文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用名人写作文篇1
我的家乡安徽是出才子的地方,这里出过许多名人,比如:包公、周瑜、李鸿章······可是我最喜欢杨振宁。
杨振宁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他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 斯 方程”,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提出了一个方程,后来巴克斯特也讨论了此方程之其他意义,世称“杨-巴克斯特方程”)杨振宁虽然只在联大学习了短短的6年,但这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回忆说:“我在联大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后来两年念研究院的时候,渐渐地能欣赏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6年时间里(1938—1944)培养起来的。”由此可见,在联大的六年对杨振宁有多么重要!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之一。你的家乡有什么名人呢?
用名人写作文篇2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人类智慧的象征。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蒙娜丽莎》则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
达芬奇的家庭非常富有,幼时的达芬奇是在良好的知识环境下健康成长起来的。到了来该入学的年龄,父亲把他送入学校进行系统的教育,达芬奇聪颖好学,对任何事都很感兴趣,从不以老师讲授的课程为满足,尤其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常常提出一些疑难问题,使老师瞠目结舌,十分窘迫,在音乐方面,达芬奇善吹笛子,能创作,不仅作词,还会作曲,又有一副好嗓子,能自弹自唱,在为米兰公爵演奏竖琴时,还自制乐器,表演完全超出了其他乐师,一时轰动米兰。
达芬奇体格健壮,爱好各种体育活动,善训马,曾力挽狂奔之马。在辩论中,能使最强的对手甘拜下风,他左右手均能书写作画,他的许多手稿都是左手自右而反写出来的.,后人只有借助镜子反射出来才能辨认。
专家点评:
这篇作文为我们介绍了意大利著名的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介绍了他的代表作品,他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以及他的爱好和特长。此作文叙述顺序没有安排好,应该注意条理。
用名人写作文篇3
在我们盐城有许许多多的名人,如作家曹文轩,将军赵克玉等等。其中我最喜欢我们盐城名人奥运冠军——骆晓娟。
骆晓娟1984年出生于盐城大丰万盈沈灶赵环村。她1996年3月被盐城市体委教练黄晓明看中,她身手灵活,十分敏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练将她和10多位女孩一起组建了盐城市第一支少年女子击剑队,从此她便走上了击剑的生涯。经过不懈的努力,她1997年进入了江苏省击剑队,随后凭着优异的表现又进入了国家队。
在击剑生涯中,她拿到了除奥运会以外的数多个女子击剑个人和团体冠军,她一直想参加奥运会得到金牌圆自己的梦想。但是在2004年雅典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由于种种原因都失去了机会,她曾想退役,但是为了获得奥运金牌,为了自己的奥运梦又坚持了下来,终于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成功入围。
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奥运会历史记住了这个名字——骆晓娟。在女子重剑团体决赛中,李娜﹑孙玉洁领衔的中国队以39:25击败韩国队获得金牌,这是中国女子重剑历史上首枚奥运金牌。虽然在决赛中骆晓娟没有出场,但是她在之前为中国击剑队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她的功劳是不可缺少的。
当比赛结束的时候,有人采访了她:“你已经获得了奥运金牌,是否想到退役。”她却说:“巅峰之后,奥运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从她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她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不久她又在国家队中不知疲倦的训练,为后面的比赛做准备。我为盐城有这样一位坚持不懈的奥运名将而骄傲!
用名人写作文篇4
春天,当我们享受让光送来的温暖,有一种人却在这鸟语花香的日子里不辞辛劳地清洁着城市。
夏天,当我们在炎炎夏日下享受凉爽时,有一种人却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地打扫着我们的城市。
秋天,当我们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馈赠时,有一种人却在这个瓜果飘香的季节里默默无闻地扫着早已枯败的落叶。
冬天,当我们在暖炉旁烘烤着冻得通红的手时,有一种人却在这飘雪的.日子里无怨无悔地扫着洁白的雪。
他们365天,只有最令人向往和期待的春节,他们也只放短短的几天假期。他们就是尽职尽责的“环卫工人”!
昨天,我去上学时,看到了一位环卫工人,他的背有一些驼,颧骨深深的凹进去,他有一双长满茧子的手,手里握着一把扫帚正在低着头扫着地,他一抬头,我看见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有许多道皱纹,他的鬓发早已发白,他穿着一条棕色的裤子,穿着环卫工人的工作上衣。可他如今已不再干这一行了。但是,他那令人无法忘记的眼神,我至今还十分怀念!
你好,你可以修改一下在使用。
用名人写作文篇5
浩大的诗歌王国,才华横溢的诗人数不胜数,而诗风沉郁顿挫的杜甫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他的破茅屋被风吹走茅顶时,杜甫还能喊出“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的话,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能迸发出奔放的热情和火热的希望,多么大气!尽管他一生过得艰难,尽管他遭受了无数挫折,但他没有意志消沉,无论何时,他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泪涕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把杜甫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和即日回到故乡的欣喜若狂都在字面上显现出来。杜甫虽然苦,虽然穷,但他的爱国心并没有减弱,尤其听到故乡收复的消息,几乎要飞回故乡。他的爱国心是炽热的,是值得肯定的。在那外族侵略国土的时候,杜甫被迫离开了故乡,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和回到故乡的喜极而泣令人感动。而现在,这种有情有义、热爱故乡的人又有多少呢?
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杜甫;当我远离故乡时,我会想起杜甫。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乐观向上的心态,已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滋润着我的灵魂。
专家点评:
这篇散文立意深刻,富有哲理。本文格调高雅,行文有境界。这关键在于作者心灵的高贵。立意含蓄,心中有一个高大“杜甫”字,心善而文美。有艺术感染力,感情在结尾处得到了升华。
用名人写作文篇6
诺贝尔文学奖是1901年设立,至今已有113人获得了这份荣誉。莫言于20xx年成为首个获得此奖中国人。
莫言现在已经59岁了,他原名叫管漠业,从小就迷恋读书,他对书痴迷程度,用一般词是形容不了。他很小就会用新华字典查生字,读小说,常常为了读书而忘记放羊。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头碰到了一个马蜂窝,几十只马蜂蜇伤了他脸,眼睛肿得只能睁开一条缝了,还坚持阅读。为了找书看,莫言曾经帮人推磨换书来读,我觉得莫言这种如饥似渴读书方式和不怕苦精神让人钦佩。
莫言读书很有特点,他读书入情入境,凡是他读过书,书中人名全能记住。像欧阳山《三家巷》,他读这本书时候只有六七岁,但正是他用心地读,认真地读,才会小小年纪便为少女区桃殉亡之处而伤感落泪。这种好读书习惯也在我读书道路上不断提醒着我。
值得一提是,莫言会“用耳朵去阅读”,所谓“用耳朵去阅读”其实是指听书听故事。莫言从小就练就了把看了小说、电影、听了故事、趣事,向别人复述本领,有时候忘记了一些地方,他就编一些进去,让故事更生动,自己就成为了编故事人。他读书越多,转述越多,编也就越来越好,越来越多,达到了一种“读书破万卷,开口如有神”效果。我想这也是为他以后写文章打下了重要基础吧!我也喜欢像莫言那样,把看过书和电影复述给爸妈听,是不是也可以训练出“开口如有神”境界?
莫言从79年开始写作,连续四年,都被退稿,可是他毫不气馁,继续坚持写作,终于在1985年成功发表文章,从此,他走上了成功道路。
莫言这个土生土长中国人,如果没有经历过坎坷,没有品尝过人生酸甜苦辣,是写不出那么感人故事;如果没有扎实文学功底,吃苦耐劳精神,天马行空想象力,是不可能写出那么具有风格作品。他人生给了我极大启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命运,在恶劣环境,只要努力,坚持读书,把握机遇,总有一片属于你蓝天!
用名人写作文篇7
名人无处不在,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我身边就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的爸爸,一个语言博士。
“……”这正是爸爸在念意大利语呢。只见他端坐在凳子上,像古人作诗般摇头晃脑地朗读意大利语。读得像母语般流利,像诗般优美,所以不懂意大利语的人也能从他丰富的表情中领悟到一些词句的感情。“咚咚咚”的敲门声传来时,我正在卫生间办公,所以望了望端坐在客厅的父亲,依然目不转睛、专心致志地陶醉在意大利语中。不仅没有听见敲门声,反而越读越有声有色,越读越洪亮。我大声提醒道:“爸,有人敲门,去开门。”爸爸只是欠了欠身子,丝毫没有理会周围的声息。“爸爸——”我大声喊道。“有人敲门!快开门!”一刹那,正读的津津有味的爸爸脸上那热情洋溢的表情烟消云散,代替的是一脸茫然之情。再次响起“咚咚咚!”之声,爸爸迟疑片刻,缓过了神,随手拿着书起身开门去了。
还有一次,我正在读英语,爸爸在读意大利语,几乎同时,我俩都遇到生词,我在请教后继续读者,而爸爸却在翻阅字典了解词意,反复朗读并用心记忆,哦,爸爸比我还有钻进呀!
学习意大利语如此认真,怎会没有与人用意大利语交流呢?不仅是与人交流不成问题,而且可以说是侃侃而谈。曾有一段时间爸爸在一家中外合资外企上班,公司里有一些意大利同事,没过多久他们就打成一片,同事们都惊讶他不但会说英语,原来还会意大利语呀!
此外,爸爸对日语也略知一二,因此爸爸在公司里还是有些小名气的。
只有努力了,才有回报,才会有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要向身边的“名人”父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