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通常会将课程的整体思路纳入考量,通过教案的整理,教师能够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经验,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我是云宝小班教案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是云宝小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内容的诙谐,并能理解故事内容。
2.能通过倾听故事、看图、游戏等形式匹配动物嘴型与牙印。
3.尝试模仿故事中的对话。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三角形、圆形、方形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牙印是什么。
课件准备:《谁咬了我的大饼》故事音频及图片;《谁咬了我的大饼》故事视频;“连一连”图片。
纸面教具:《动物们的牙印》。
活动过程
一
播放音频/图片让幼儿感知嘴型与牙印的关系
1.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谁咬了我的'大饼》第一、二段,引导幼儿观察小鸟嘴型与大饼上的牙印。
2.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谁咬了我的大饼》第三、四段。
3.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谁咬了我的大饼》第五、六段。
4.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谁咬了我的大饼》第七段,引导幼儿知道是小猪自己咬了大饼。
二
播放视频引导幼儿熟悉故事内容模仿故事对话
——你喜欢哪只小动物?
——你能模仿它的对话吗?请你试一试吧。
三
出示情景图片引导幼儿配对牙印和动物嘴型
1.请幼儿观察不同饼干的缺口形状。
2.引导幼儿将不同缺口形状的饼干与对应的动物头像相连接。
我是云宝小班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在主题“快乐的幼儿园”背景下,本班开展了“我的小手真能干”系列活动。幼儿在动手点画、帮助小朋友、秋天一起捡落叶中体会了游戏、分享、帮助的快乐。结合主题并根据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形成了本次科学活动。本班幼儿对益智区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图形拼摆类游戏。通过在益智区一段时间的游戏以及日常的课程活动中对图形概念的渗透,班级中的幼儿对各种简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喜爱观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为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设计需要让幼儿可以亲身参与,在游戏中自主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结合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在活动中适当设计有难度的游戏,提供相应的指导,帮助幼儿达到“跳一跳可以达到的高度”,获得更深层次的经验。结合班级主题快乐的幼儿园,为了使幼儿间更加熟悉,敢于表达,因此活动的设计环节中还包括了幼儿间简单互动的环节。
活动目标
1、能够区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2、通过引导与观察,知道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
3、能从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区分图形并在引导下说出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难点:能够区分正方形、长方形。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见过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对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物质准备:大塑料板一块、剪成三种图形的彩纸、三种图形的大卡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找一找
请幼儿观察教室,说一说你在教室里找到了什么图形。
二、基本环节——猜一猜
(一)教师引导,观察图形
1、教师将大图形卡片藏在塑料板后面,先露出一个角,请幼儿猜测图形,再逐渐露出其它角,请幼儿进行猜测,并说出原因。
t:小图形藏了起来,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哪个小图形(逐渐露出正方形的一个角)
t:现在你觉得是什么小图形(已经露出三个角),为什么?
教师将图形完全露出,请幼儿数一数正方形有几个角,几条边,看看边的长度一样吗。
2、重复以上过程,直到图形出示完毕。
请小朋友上前,带领其他小朋友再数一次,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几个角、几条边。
3、教师拿起正方形与长方形,请小朋友观察正方形与长方形哪里不一样。(正方形的边一样长,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
(二)幼儿分辨,寻找图形
1、教师在地面摆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大图形卡片。
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悄悄在每个小朋友的手上放一个小图形,再请幼儿睁开眼睛。
2、请小朋友将图形宝宝送到大图形妈妈身边。
t:小图形悄悄跑到了小朋友的手上,她们找不到妈妈了,你们可以帮小图形找到大图形妈妈吗?
t:看仔细你手上是哪个宝宝,把宝宝送回妈妈身边吧。
三、结束环节——说一说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送了哪个图形宝宝回家。
2、回顾
(1)请幼儿上前,拿起大图形,说出大图形的名字,和下面的小朋友一起数一数这个大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2)正方形和长方形站在一起,他们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四、活动延伸
到户外去找一找都有什么图形,看看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都藏在哪里。回家找找家里有什么图形。
活动总结
在基本环节——猜猜我是谁的部分中,幼儿对逐渐露出一个个角的小图形非常感兴趣,眼睛一直看着逐渐露出来的小图形,注意力非常集中。在三个小图形相继出现的时间里,幼儿的情绪得到了充分调动,都能够大声说出自己的猜测,在这之后,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这样猜的原因时,几乎所有幼儿都身体前倾,举起了手。找妈妈环节中,幼儿全部迅速的找到了图形宝宝的`妈妈,把图形宝宝送回了妈妈身边。
本次活动旨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关于图形的直接经验,在初步认识图形的已有经验上逐渐深化,通过观察知道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各有几个角几条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不一样。
小班幼儿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隐藏起一部分的事物,观察和猜测往往能充分调动幼儿探究的兴趣,结合教师适宜的引导,幼儿就可以在游戏中获得自己可以理解的直接经验。逐渐露出一个一个角的图形宝宝充分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随着图形的角一个个出现,幼儿的猜测也随之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就获得了“角”与“图形”间的经验。幼儿的学习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各领域的学习是不可分的,虽然今天开展的是科学领域的活动,但是活动中仍旧融合了其他领域,在表达环节,幼儿争先恐后地举手想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图形宝宝,虽然小班幼儿连贯表达的能力仍有待提升,但是在活动中,幼儿敢于上前来表达,这也是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领域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本次活动我认为不足的地方是,活动的设计缺乏挑战性。在找妈妈环节, 大部分幼儿非常容易就把图形宝宝送回了妈妈身边,这个环节我认为可以适当提高难度,给幼儿更多思考的机会,比如:妈妈住在大房子里,门关上了, 要想拿到钥匙开门,就要拼出正确的图形拼图,拼对了才可以拿到钥匙。
我是云宝小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唱出快乐、开心的情绪。
2、学习创编部分歌词和“变变变”的动作。
3、体验音乐游戏、创编表演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动物棉花糖2个,棉花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摸摸说说,感知特征激发兴趣。
1、“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样礼物,你们看,是什么?”(教师出示棉花糖。)
2、幼儿通过摸、闻、看来了解棉花糖的特征。(幼儿充分表达后,教师小结:棉花糖摸上去是软软的,象橡皮泥一样。)
3、“变变变,我变成了一颗大大的棉花糖,小朋友,你们想变成一颗小小的棉花糖吗?快来变一变吧!”
二、熟悉歌词,感知旋律学习演唱。
1、“我不仅是一颗棉花糖,还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呢!会变出很多有趣的东西,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会变出什么?”
2、“在棉花糖变魔术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念魔咒吧!”熟悉歌词:变变变,变变变。同时借助拍手,初步感知音乐的节奏。
3、“变变变,变变变,变成什么呢?”(出示动物棉花糖,学说歌词。)
“小鸭子又藏起来了,快让我们变出来吧!”(幼儿反复学说歌词:变变变,变变变,变出小鸭子。)
4、“小棉花糖们,让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吧!”(学第一段说歌词,用形象动作进行模仿、表演。)
“让我们听着音乐来变一变,这次棉花糖变的时候要变回家哦!”(幼儿说第二段歌词并表演。)
5、“棉花糖玩得这么开心,开心得都想唱歌了,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幼儿仔细倾听旋律,教师对口型无声范唱。)
6、幼儿学唱歌曲,教师在前奏时用动作提醒幼儿要变的动物。
7、“小鸭子和小狗熊们总待在家里玩可不高兴了,快出来玩一玩,变一变吧!”(幼儿边唱歌边表演。)
三、鼓励想象,尝试创编替换歌词。
1、“棉花糖除了变成小白兔、小黄鸡,还可以变成什么呢?你是怎么变的?”(讨论、学习不同的“变变变”动作以及变成的小动物。)
2、幼儿学唱创编的歌曲,在前奏的时候,教师用肢体动作提醒要变的动物形象。
3、结伴进行歌唱游戏。
四、品尝糖果,体验表演游戏乐趣。
1、“小棉花糖,快让我们再变回来吧!”(变变变,变回原来的身份。)
2、“今天我们一起玩了个游戏《我是棉花糖》,这个游戏好玩吗?里面的棉花糖变出了好多的小动物,真神奇啊!棉花糖不仅很神奇而且还很好吃呢,小朋友们,快来尝一尝棉花糖吧!·”
3、听音乐品尝棉花糖,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本首乐曲旋律欢快,歌词浅显易懂,很有趣味性,适合小班进行歌唱活动。孩子可以自由做变变变的动作,可以变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充分地发展了孩子的思维以及对活动的兴趣,本次活动我利用变魔术,念咒语的方式帮助幼儿熟悉、记忆歌词。在创编的过程中考虑到歌曲比较简单,所以让幼儿自由模仿各种动物,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变的东西,让孩子在一遍一遍的中体验到歌唱活动的快乐。
我是云宝小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获取鸽子、老马、野兔等动物“便便”的知识,感受故事的诙谐、幽默。
2、了解动物和人不一样的嗯嗯习性,探讨自己应该养成怎样的嗯嗯习惯。
活动准备:
故事插图课件、有关不良嗯嗯习惯图片若干张、歌曲《快乐嗯嗯》改编自《欢乐颂》(歌词附后)
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绘本一次,感受故事的诙谐、幽默。
提问:
1、故事里的小鼹鼠在干什么?
2、你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哪里有趣?(如果幼儿回答不出,教师要示范引导,如对话很有趣。)他是怎么问其它小动物的?(请你们来学一学),其它动物又是怎么回答的?(请你们也来学一学)
二、欣赏绘本第二次,了解故事中等各种动物“便便”的不同形状。
教师边讲述,边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各种动物的“便便”形状,并尝试学习用语言描述。 妈$咪$爱$婴$$幼儿园$教案频道
1、掉在小鼹鼠头上的嗯嗯是怎么样的?(长长的,土黄色的嗯嗯)刚才从故事的最后知道是谁的嗯嗯?
2、鸽子的嗯嗯是怎么样的呢?(又湿又黏的白色)
3、马先生的嗯嗯又是怎样的?(又大又圆像马铃薯一样的嗯嗯)
4、野兔的呢?(像豆子一样的嗯嗯)(后面依次类推)小鼹鼠的呢?(小小的、黑黑的嗯嗯)
教师:原来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嗯嗯,那我们小朋友的嗯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的嗯嗯正常的时候是干的,如果吃坏了肚子嗯嗯就变成湿的了)
三、探讨我们自己应该养成怎样的嗯嗯好习惯。
1、提出问题,思考:动物和我们人类不一样,他们把嗯嗯随时随地解在地上,我们应该解在哪里呢?(可以提出有时候在外面玩,附近没有厕所时有什么办法供幼儿讨论)
2、观看图片,引导幼儿讨论: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请你来看看这样做好吗?(图片内容:把嗯嗯解在裤子上、边看电视边嗯嗯、好几天解一次嗯嗯等)
3、根据幼儿答案可制定相关规则。
四、同唱《快乐嗯嗯》歌曲结束活动。
附歌词:快乐嗯嗯,一天一次,健健康康肚子爽;你嗯我嗯,大家嗯嗯,快快乐乐身体棒。
我是云宝小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不同动物的咬痕特征。并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能完整的语言来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重点难点
1.难点: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不同动物的咬痕特征。并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2.重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能完整的语言来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活动准备
ppt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及操作板;不同咬痕的饼卡片若干;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小猪的图片。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出示小猪图片)这是谁啊?嗯,小猪做了一个大饼,这个大饼是什么形状的?(教师出示自制大饼)
师:(教师讲述故事)小猪做了一个大饼,累的在大饼上睡着了。等它醒来一看,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啊?小朋友,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你们看一看,这一口咬的是什么形状?(半圆形)
师:你们觉得会是谁咬的呢?
2.幼儿猜测。
师:嗯,小朋友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我们看看小猪是怎么做的。
二.结合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一)了解故事的第一部分
师:我们先一起来问问小鸟,好不好?(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师:你们觉得是小鸟咬的吗?我们听听小鸟是怎么说的?
活动过程
师:是不是小鸟咬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从牙印上分析不同)
小结:小鸟的嘴巴咬出的一口是小小的`三角 ,而那一口是半圆形的,所以不是小鸟咬的。
师:我们再去问问小兔吧。(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师:你们觉得是小兔咬的吗?我们听听小兔是怎么说的?(引导幼儿从牙印上分析不同)
小结:小兔的是三瓣嘴,而那一口是半圆形的,所以也不是小兔咬的。我们一起来说说小猪是怎么问小鸟和小兔的吧!
师:我们在去问问狐狸吧,狐狸又会怎么回答呢?
师:你觉得是狐狸咬的吗?狐狸会在大饼上咬出什么形状呢? 小结:狐狸咬出的缺口是尖尖的大三角。
师:小猪又问了谁?他会怎么问呢?鳄鱼又会怎么回答呢? 师:你觉得鳄鱼会在大饼上咬出什么形状呢?
小结:鳄鱼咬掉了一个大锯齿。
师:请幼儿问问河马“河马,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河马没有回答,轻轻的
张开大嘴巴,啊!河马把大饼怎么了?
小结:河马的嘴巴很大,有许多方方的牙齿。
(二)结合图片,猜测第三部分。
师:小猪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啊呜”他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吧唧吧 唧,他一边嚼着大饼,一边想:到底是谁咬了我的大饼。
师:到底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小朋友你们知道吗?你从哪里知道 的?小结:原来小猪咬过的痕迹和大饼上留下的痕迹一模一样。
(三)操作活动
1、miss 刘给你们准备了很多被小动物咬过的饼,你们来帮他们找一找,哪个是他们吃的,请你送给它们。
2、请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孩子们复习故事内容,
3、操作板展示,提升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一开始就设置悬念“是谁咬了小猪的大饼呢?”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故事时候,发现小朋友们对于图 画的观察很仔细,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每种小动物的咬痕特征,在猜测、观察、
活动反思
发现、表演的过程中使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但是给予孩 子们重复故事内容的机会较少。老师应该多创造些机会让幼儿自己来讲述故事内 容,在最后的操作环节中,孩子们通过找出相应牙齿的大饼,加深了孩子们们对动 物牙印的进一步认识,达到了制定好的教育目标。